首页 >出版文学> 四书集注>第47章

第47章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1〕〔1〕言人不能出不由户,何故乃不由此道邪?怪而叹之之辞。洪氏曰:“人知出必由户,而不知行必由道。非道远人,人自远尔。”
子曰:“质胜文则野〔1〕,文胜质则史〔2〕。文质彬彬〔3〕,然后君子。”
〔4〕〔1〕野,野人,言鄙略也。〔2〕史,掌文书,多闻习事,而诚或不足也,〔3〕彬彬,犹班班,物相杂而逮均之貌。〔4〕言学者当损有馀,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杨氏曰:“文质不可以相胜,然质之胜文,犹之甘可以受和,白可以受采也。文胜而至于灭质,则其本亡矣。虽有文,将安施乎?然则与其史也,宁野。”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1〕〔1〕程子曰:“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1〕好,去声。乐,音洛。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与?”
子曰:“中人以上〔1〕,可以语〔2〕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3〕〔1〕“以上”之上,上声。〔2〕语,去声,告也。〔3〕言教人者,当随其高下而告语之,则其言易人而无躐等之弊也。张敬夫曰:“圣人之道,精粗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盖中人以下之质,骤而语之太高,非惟不能以入,且将妄意躐等,而有不切于身之弊,亦终于下而已矣。故就其所及而语之,是乃所以使之切问近思,而渐进于高远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1〕〔1〕知、远,皆去声。民,亦人也。获,谓得也。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先其事之所难,而后其效之所得,仁者之心也。此必因樊迟之失而告之。
程子曰:“人多信鬼神,惑也。而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远,可谓知矣。”又曰:“先难,克己也。以所难为先,而不计所获,仁也。”吕氏曰:“当务为急,不求所难知,力行所知,不惮所难为。”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1〕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动、静以体言,乐、寿以效言也。动而不括故乐,静而有常故寿。程子曰:“非休仁、知之深者,不能如此形容之。”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1〕〔1〕孔子之时,齐俗急功利,喜夸诈,乃霸政之馀习。鲁则重礼教,崇信义,犹有先王之遗59风焉;但人亡政息,不能无废坠尔。道,则先王之道也。言二国之政俗有美恶,故其变而之道有难易。程子曰:“夫子之时,齐强鲁弱,孰不以为齐胜鲁也?然鲁犹存周公之法制。齐由桓公之霸,为从简尚功主治,太公之遗法变易尽矣,故一变乃能至鲁。鲁则修举废坠而已,一变则至于先王之道也。”愚谓二国之俗,惟夫子为能变之,而不得试。然因其言以考之,则其施为缓急之序,亦略可见矣。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1〕〔1〕觚,音孤,棱也。或曰酒器,或曰木简,皆器之有棱者也。不觚者,盖当时失其制而不为棱也。“觚哉觚哉”,言不得为觚也。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范氏曰:“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1〕焉’,其从〔2〕之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