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四书集注>第23章

第23章

〔13〕《诗》,《商颂·烈祖》之篇。〔14〕奏,进也。假,格,同。承上文而遂及其效,言进而感格于神明之际,极其诚敬,无有言说而入自化之也。〔15〕威,畏也。〔16〕铁,音夫,斫莝刀也。钺,斧也。〔17〕《诗》,《周颂·烈文》之篇。〔18〕不显,说见二十六章。此借引以为幽深玄远之意。〔19〕承上文言天子有不显之德,而诸侯法之,则其德愈深而效愈远矣。〔20〕笃,厚也。笃恭,言不显其敬也。笃恭而天下平,乃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应,中庸主极功也。〔21〕《诗》,《大雅·皇矣》之篇。引之以明上文所谓不显之德者,正以其不大声与色也。〔22〕輶,由、酉二音。〔23〕又引孔子之言,以为声色乃化民之末务。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则犹有声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显”之妙。不若《烝民》之诗所言“德輶如毛”,则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为谓之毛,则犹有可比者,是亦未尽其妙。不着《文王》之诗所言“上天之载,无声无臭”。然后乃为“不显”之至耳。
盖声臭有气无形,在物最为微妙,而犹日“无”之,故惟此可以形容“不显”、”笃恭”之妙。
非此德之外,又别有是三等然后为至也。
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于无声无臭而后己焉。
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
论语集注论语序说《史记·世家》曰:孔子名丘,字仲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纥,母颜氏。
以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之岁,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鲁昌平乡陬邑。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长,为委吏〔1〕,料量平;为司职〔2〕吏,畜蕃息。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昭公二十五年甲申,孔子年三十五,而昭公奔齐,鲁乱。于是适齐,为高昭子家臣,以通乎景公〔3〕。
公欲封以尼谿之由,晏婴不可,公惑之〔4〕。孔子遂行,反乎鲁。定公元年王辰,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虎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九年庚子,孔子年五十一。
公山不狃以费畔季氏,召孔子。欲往,而卒不行〔5〕。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则之,遂为司空,又为大司寇。十年辛丑,相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人归鲁侵地。十二年癸卯,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收其甲兵。盂氏不肯堕成,围之不克。十四年乙巳,孔子年五十六,摄行相事,诛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鲁国大治。齐人归女乐以沮之,季桓子受之。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行〔6〕。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7〕家。适陈,过匡,匡人以为阳虎而拘之〔8〕。既解,还卫,主蘧伯玉家,见南子〔9〕,去。
适宋,司马桓魋欲杀之〔10〕。又去,适陈,主司城贞子家。居三岁而反于卫,灵公不能用〔11〕。晋赵氏家臣佛肸以中年畔,召孔子。孔子欲往,亦不果〔12〕。将西见赵简子,至河而反,又主蘧伯玉家。灵公问陈,不对而行,复如陈〔13〕。季桓子卒,遗言谓康子必召孔子,其臣止之,康子乃召冉求〔14〕。孔子如蔡及叶〔15〕。楚昭王将以书社地封孔子,令尹子西不可,乃止〔16〕。又反乎卫,时灵公已卒,卫君辄欲得孔子为政〔17〕。而冉求为季氏将,与齐战有功。康子乃召孔子,而孔子归鲁,实哀公之十一年丁巳,而孔子年六十八矣〔l8〕。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乃叙《书传》、《礼记》〔19〕,删《诗》正《乐》〔20〕,序《易·象》、《系》、《象》、《说卦》、《文言》〔21〕。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22〕。十四年庚申,鲁西狩获麟〔23〕,孔子作《春秋》〔24〕。明年辛酉,子路死于卫。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心丧三年而去,惟子贡庐于冢上,凡六年。孔子生鲤,字伯鱼,先卒。
伯鱼生汲,字子思,作《中庸》。〔25〕”
〔1〕委吏,本作“季氏史”。《索隐》云:“一本作委吏,与《孟子》合。”今从之。〔2〕职,见《周礼·牛人》,读为樴,义与杙同,盖系养牺牲之所。此官即《盂子》所谓“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