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官盛任使,谓官属众盛,足任使令也,盖大臣不当亲细事,故所以优之者如此。〔7〕忠信重禄,谓待之诚而养之厚,盖以身体之,而知其所赖乎上者如此也。〔8〕远、好、恶、敛,并去声。〔9〕既,许气反,读曰饩。禀,彼锦、力锦二反。饩禀,稍食也。称,去声。
称事,如《周礼》槀人职曰“考其弓弩,以上下其食”是也。〔10〕往,则为之授节以送之;来,则丰其委积以迎之。〔11〕朝,音潮,谓诸侯见于天子。聘,谓诸候使大夫来献。《王制》:“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12〕厚往薄来,谓燕赐厚而纳贡薄。〔13〕此言九经之事也。〔14〕一者,诚也。
一有不诚,则是九者皆为虚文矣。此九经之实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1〕。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2〕。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3〕”
〔1〕凡事,指达道、达德、九经之属。豫,素定也。跲,其劫反,踬也。行,去声。疚,病也。此承上文,言凡事皆欲先立乎诚,如下文所推是也。〔2〕此又以在下位者推言素定之意。
“反诸身不诚”,谓反求诸身,而所存所发未能真实而无妄也。“不明乎善”,谓未能察于人心天命之本然,而真知至善之所在也。〔3〕此承上文“诚身”而言。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钦其真实无妄之谓,人事上当然也。中,并去声。从,七客反。不勉而中,“安行”也。不思而得,“生知”也。择善,“学知”以下之事。固执,“利行”以下之事也。圣人之德,浑然天理,真实无妄,不待思勉而从容中道,则亦天之道也。
未至于圣,则不能无人欲之私,而其为德不能皆实。故未能不思而得,则必择善,然后可以明善,未能不勉而中,则必固执,然后可以诚身,此则所谓人之道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2〕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3〕”
〔1〕此“诚之”之目也。学、问、思、辨,所以择善而为知,“学而知”也。笃行,所以固执而为仁,“利而行”也。程子曰:“五者废其一,非学也,”〔2〕君子之学,不为则已,为则必要其成,故常百倍其功。此“困而知”、“勉而行者”也,勇之事也。〔3〕明者择善之功,强者固执之效。吕氏曰:“君子所以学者,为能变化气质而已。德胜气质,则愚者可进于明,柔者可进于强。不能胜之,则虽有志于学,亦愚不能明,柔不能立而已矣。盖均善而无恶者,性也,人所同也;昏明强弱之禀不齐者,才也,人所异也。诚之者所以反其同而变其异也。夫以不美之质,求变而美,非百倍其功,不足以致之。今以卤莽灭裂上学,或作或辍,以变其不美之质!及不能变,则曰天质不美,非学所能变:是果于自弃,其为不仁甚矣!”
右第二十章。〔1〕此引孔子之言,以继大舜、文、武、周公之绪,明其所传之一致,举而措之,亦犹是耳。盖包费隐、兼小大,以终十二章之意。章内语诚始详,而所谓诚者,实此篇之枢纽也。又按:《孔子家语》亦载此章,而其文尤详。“成功一也”之下,有:“公曰:子之言美矣!至矣!寡人实固,不足以成之也。”故其下复以“子曰”起答辞。今无此问辞,而犹有“子曰”二字,盖子思删其繁文以附于篇,而所删有不尽者,今当为衍文也。“博学之”以下,《家语》无之,意彼有阙文,抑此或子思所补也欤?
自〔1〕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2〕〔1〕自,由也。〔2〕德无不实而明无不照者,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者也,天道也。先明平善,而后能实其善者,贤人之学,由教而入者也,人道也。诚则无不明矣,明则可以至于诚矣。
第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