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四书集注>第144章

第144章

〔1〕恶,去声。民之所欲,皆为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施于民。晁错所谓“人情莫不欲寿,三王生之而不伤;人情莫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三王扶之而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此类之谓也。〔2〕走,音奏。圹,广野也。言民之所以归乎此,以其所欲之在乎此也。〔3〕为,去声。渊,深水也。敺,与驱同。獭,音闼,食鱼者也。丛,茂林也。爵,与雀同。鹯,诸延反,食雀者也。言民之所以去此,以其所欲在彼而所畏在此也。〔4〕好、为、王,皆去声。〔5〕王,去声。艾,草名,所以灸者,乾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乾久之艾,固难卒办,然自今畜之;则犹或可及。不然,则病日益深,死日益迫,而艾终不可得矣。〔6〕《诗》,《大雅·桑柔》之篇。〔7〕淑,善也。载,则也。
胥,相也。言今之所为,其何能善?则相引以陷于乱亡而已。
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1〕。仁,人之安宅也〔2〕。
义,人之正路也〔3〕。旷〔4〕安宅而弗居,舍〔5〕正路而不由〔6〕,哀哉!”〔7〕〔1〕暴,犹害也。非,犹毁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主为美而非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仁义之为美,但溺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必不能勉也。
程子曰:“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流磨而进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谓‘下愚之不移’也。”〔2〕仁宅,已见前篇。〔3〕义者,宜也。乃天建之当行,无人欲之邪曲,故曰正路。〔4〕旷,空也。〔5〕舍,上声。〔6〕由,行也。〔7〕此章言道本固有,而人自绝之,是可哀也。
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孟子曰:“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1〕〔1〕尔,迩,古字通用。易,去声。长,上声。亲、长在人为甚迩,亲之、长之在人为甚易,而道初不外是也。舍此而他求,则远且难而反失之。但人人各亲其亲,各长其长,则天下自平矣。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1〕。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2〕。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3〕。”
〔1〕“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诚,实也。“反身不诚”,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心有不实也。“不明乎善”,不能即事以穷理,无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游氏曰:“欲诚其意,失致其知。不明乎鲁,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则安往而不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TXT论坛为您提供更多更好的TXT小说,记住我们的论坛(www。txtbbs。com)】74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以下则可以得民矣。”〔2〕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彼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3〕至,极也。杨氏曰:
“动,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此章述《中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与《大学》相表裹,学者宜潜心焉。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1〕’二老〔2〕者,天下之大老〔3〕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在〔4〕?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5〕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