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四书集注>第2章

第2章

问:其详可得闻乎?曰:试略言之。四书,即《大学》、《中庸》(均取自《札记》)、《论语》、《孟子》,合四书而注之,始于朱熹(1130——1200)。探其用意,盖以为曾参着《大学》,子思着《中庸》,孔子经由曾参、子思而传至孟子,儒家道统于是乎在。孔子弟子三千,“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大学章句序》)。《中庸》“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中庸章句》)。朱子私淑程子,又引程子云:“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论语孟子法》)又云:“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大学章句序》)程氏之后。舍我其谁?朱予以儒家道统继承人自命,瘁心力而注四书成,儒家道统有所承,而程朱理学亦大明于世。其书可读,不惟可藉以读孔、孟之书。且可资以明程朱之理。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首次刊印此书(见朱子《书临漳所刊四子后》一文),迄今近八百年。元延佑后六百年间,科举奉为圭桌,士子用作金砖。丙午之乱及其后十年浩劫,大革文化命,孔、孟、朱子之书皆无从读,故后生青年鲜有知晓孔、孟之真面目者;于朱子,则仅闻其有“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语而已。
是间接知之也。然则此语亦所谓悬诸日月而不刊者耶?曰:唯唯,否否。朱子有朱子之弊。“读其书者,要当于大义微言求其根本。”四库馆臣已言之矣。论其大义微言,亦当自具限力,此则无烦赘言者。
问:世有所谓版本之学。读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以何本为佳?曰:
鄙意《四部备要》本可读,惜无新式标点,青年后生恐不易读耳。其书错讹甚少,故云可读。近年有新式标点本问世,青年读者颇得便利,惜未精校,错讹甚多,反不如《四部备要》本之可靠耳。戍慨然有感于此,值今国家升平,文化研究、古籍整理蔚然成风之盛世,奉命校理此书,并改造旧行版式,奉献读者。四书五经旧注,历来繁体直排(近年岳麓书社有简体直排本《四书集注》)。今将朱子此书改为简体横排,并将经与注逐段分排,以利诵读,于青年读者或不无神益。犹有须作说明者,谨述如次:
一,除数码外,不曾阑入一字。
二,原书注释,光形、音,后义训。今则代为改编,大体依原文字句先后为次序,形音义并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句,原书先说音:“愠,纡问反。”然后释义:“温,含怒意。”今则合作:“愠:纡问反,含怒意。”如此,则“愠”字不必重出,减去一字矣。
三,原书注释自有其语脉文理,有不可割裂、未便加入数码者。故有大段注释出之,庶免卤莽灭裂之病。
四,原书章与章、音与义之间,隔之以圆圈;注释临末转入发挥,亦有用圆圈与上文区别者。今则一概不用。原书《论语集注》分十卷,《孟子集注》分七卷。卷次于今无甚意义,今只存篇目,不再分卷。
五,朱子之书虽曾熟读,今为点校仍费踌躇。点校以《四部备要》本为底本,曾参考国内数种版本(中有一九八六年中华书局本),均有取舍而未出校。同者咸宜同,异者或当异。倘能为读者诸君提供一可靠无误或讹误最少之读本,于愿足矣!
六,少数几章分段,或因原文校长,分段可减少读者翻书索注之劳,或依注而分,不分不足以明节次。改版事毕,爱书数句于前。然乎否乎,姑尝试之。知我罪我,既不能起孔、孟,朱子诸贤于地下而质之,惟恭候当代读者与专家之批判而已。戍也鲁,闻过则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