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久疟积成瘕。癖在胸胁之间。诸药不愈者。宜
咳疟饮
苍术(米泔浸)草果(去皮)桔梗青皮陈皮良姜(各五钱)白芷白茯苓半夏(汤泡姜炒)枳壳(麸炒)桂心苏叶干姜(炮各三钱)川芎(二钱)
甘草(炙三钱)
上每服一两。水煎。入盐少许。空心服。
一治久疟腹中痞块。用
阿魏丸
鳖甲(醋炙五钱)三棱(醋浸炒)
莪术(醋浸炒)
香附子(米泔浸各一两)陈皮(五钱)真阿魏(五钱)
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淡姜汤送下。
一论疟疾一日一发。或二日一发。或三五日一发。或经三两月。或半年一载。或误用止截太过。久不能愈者。此元气脾胃大虚。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加常山、知母、槟榔、贝母。一二剂自效。已愈后。去四味。只用本方调理。多服自然正气盛。邪气自退矣。
一论患疟寒热。用止截之剂。反发热恶寒。饮食少思。神思昏倦。脉或浮洪。或微细。此阳气虚寒。
以补中益气汤。(方见内伤)根据本方参、、归、术各用三钱。甘草一钱五分。加炒干姜、炮附子各一钱。一剂。寒热止。数剂。元气复。
一论经年久疟。气血俱虚。而三日五日一发者。以十全大补汤(方见补益)根据本方。盖邪气在阳分。浅而易治。邪气在阴分。深而难治。宜多服为良。
一治三年久疟不瘥。用参、干生姜各五钱。酒调服。汗出立止。
一凡疟后。形体骨立。发热恶寒。食少体虚。补中益气内。参、、归、术各加二钱。甘草一钱五分。炮姜二钱。一剂而寒热止。数剂而元气复。
一妇人疟久不已。发后口干。倦甚。用七味白术散加麦门冬、五味。作大剂煎与恣饮。
再发稍可。乃用补中益气加茯苓、半夏十余剂而愈。凡截疟。余常以参、术各一两。生姜四两煨熟。煎服即愈。或以大剂补中益气加煨姜尤效。生姜一味亦效。
一凡久疟。多属元气虚寒。盖气虚则寒。血虚则热。胃虚则恶寒。脾虚则发热。阴火下流。
则寒热交作。或吐涎不食。战栗泄泻。手足厥冷。皆脾胃虚弱。宜补中益气。诸症悉愈。
若手足厥冷。加大附子。
一妇人久患疟。疟作则经不行。形虚脉大。头痛懒食。大便泄泻。小便林沥。口干唇裂内热腹胀。盖由久疟。正气已虚。阴火独旺。以益气汤治之即愈。惟不时头痛。加蔓荆子而止又兼六味丸而经行。
痢疾
脉宜微小。不宜浮滑大。不宜弦急。身寒则生。身热则死。痢者。古之滞下是也。多由感受风寒暑湿之气。及饮食不节。有伤脾胃。宿积郁结而成者也其症大便窘迫。里急后
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腹中疼痛。所下或白或赤。或赤白相杂。或下鲜血。或如豆汁。或如鱼脑。脓血相杂。或如屋漏水。此为感之有轻重。积之有深浅也。其湿热滞积于血分则赤。于气分则白。赤白兼下。气血俱受邪也。虽有赤白二色。终无寒热之分。通作湿热治之。但分新久。更量元气用药。凡痢初患。元气未虚。必须下之。下后未愈随症调之。痢稍
久者。不可下。胃气败也。痢多属热。亦有虚与寒者。虚者宜补。寒者宜温。年老及虚弱人。不宜下。不便了而不了者。血虚也。数至圊而不便者。气虚也。丹溪曰。痢赤属血。
第8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