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注“不序”至“而知”。解云:上七年“秋,八月,公会诸侯、晋大夫盟于扈”传云“诸侯何以不序?大夫何以不名?公失序也。公失序奈何?诸侯不可使与公盟”云云,何氏云“文公内则欲久丧而后不能,丧娶逆祀;外则贪利取邑,为诸侯所薄贱,不见序,故深讳为不可知之辞。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然则此不序者,为不可知之辞。不日者,顺讳为善文也,何者?盟不日,善文故也。
十有二月,齐人来归子叔姬。其言来何?据齐人归公孙敖之丧不言来。闵之也。闵伤其弃绝来归。此有罪,何闵尔?父母之於子,虽有罪,犹若其不欲服罪然。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所以崇父子之亲也。言齐人不以弃归为文者,令与敖同文相发明。叔姬于文公为姊妹,言父母者,时文公母在,明孝子当申母恩也。月者,闵录之,从无罪例。
[疏]注“所以”至“亲也”。解云:即言来以闵之是也。注“言齐人”至“母者”。解云:若以弃归为文,即言子叔姬来归,不言齐人,即宣十六年“郯伯姬来归”之文是,今言齐人来归,故谓之同文也。言相发明者,言敖为齐所恶而来归之,今此亦为齐人所归之,故曰相发明耳。注“时文”至“恩也”。解云:正以下十六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十七年夏,“葬我小君圣姜”,传云“圣姜者何?文公之母也”是。注“月者闵”至“罪例”。解云:正以弃归之例,有罪者时,无罪者月故也。其有罪者时,即宣十六年“秋,剡伯姬来归”是也。其无罪者月,成五年“春,王正月,杞叔姬来归”之属是也。
齐侯侵我西鄙,遂伐曹,人其郛。郛者何?恢郭也。恢,大也。郭,城外大郭。郛,芳夫反,郭也。恢廓,苦回反,大也。
[疏]“郛者何”。解云:欲言城郭,经无城郭之文;欲言非城郭,上文言入,故执不知问。
入郛书乎?曰:不书。围不言入,入郛吴也。
[疏]“入郛”至“不书”。解云:案诸旧本,此传之下悉皆无注。有注云“围不言入,入郛是也”者,衍字耳。
入郛不书,此何以书?动我也。讳使若为同姓见入郛故,动惧我也。动我者何?内辞也。其实我动焉尔。齐侵鲁,鲁实为子叔姬故,动惧失操云尔。乡者不去,几亦入我郛,故举入郛以起鲁耻,且明兵之所乡,苟得其罪,则莫敢不惧。乡者,许亮反,下同。几,音祈。
十有六年,春,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齐侯弗及盟。其言弗及盟何?据序上会也。连盟何者,嫌据盟。
[疏]注“据序”至“据盟”。解云:据序上会,何得弗及盟乎?是以问之。云嫌据盟者,嫌直据盟问之。
不见与盟也。与齐期盟,为叔姬故,中见简贱,不见与盟,侮辱有耻,故讳使若行父会而去,齐侯不及得与盟,故言齐侯弗及,亦所以起齐侯不肯。为,于伪反。
[疏]注“使若”至“与盟”。解云:使若行父会齐侯于阳谷讫即弃之而去,齐侯不及盟。注“亦所以起齐侯不肯”。解云:若直言不及盟,文体已具,足见不得盟矣。而更言齐侯不及者,欲道是时不肯盟者是齐侯也。若直言季孙行父会齐侯于阳谷不及盟,不妨行父不及,无以见齐侯不肯矣。
夏,五月,公四不视朔。视朔说在六年。不举不朝庙者,礼,月终于庙先受朝政,乃朝,明王教尊也;朝庙,私也,故以不视朔为重。常以朔者,重始也。
[疏]注“视朔说在六年”。解云:即上六年注云“礼,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藏于大祖庙,每月朔朝庙,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君北面而受之”是也。注“不举”至“为重”。解云:正以视朔之时,必有朝庙之礼,故上六年经云“闰月不告月,犹朝于庙”是也。今此经直言“四不视朔”,不道不朝庙,故解之。注“常以”至“始也”。解云:言十二月之政令,所以不在年初一受之而巳,必以月之朔日受之者,重月之始故也。
公曷为四不视朔?据无事也。公有疾也。以不讳举公如有疾,公有疾乃复举公是也。乃复,扶又反,下同。
第10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