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底理想,必然是个人者与宇宙者之灭无,在‘绝对者’中自我消灭。这自我消灭的理想,大胆地明白地为佛教徒所宣扬的,在韦檀多学思想中是自我发现,但个人的自我发现,由他生长入‘绝对者’中的他的真有体,必只若二者皆是相关系的真实乃有可能;这不能施於非真实底或暂时底个人中之‘绝对者’之最后废除世界的自我肯定,由於消灭虚伪底个人有体,且毁掉切个人底和宇宙底存在,为了那个人底知觉性,无论这些错误可如何继续进行,无可救药地不可避免,在此焉‘绝对者’所许的‘无明'世界中,在宇宙底,永恒底,不灭底’无明‘里。但是这人生为全部虚无的理念,不纯全是超宇宙底存在论之必有底后果。在诸奥义书的韦檀多学,’大梵‘之’变易‘是被认为真识的;因此尚有’变是‘的真理的余地:在那真理中,有正常底人生律则,有我们的有体中之享乐原素之可许的满足,其时间性底存在之悦乐,其实际能力的有效利用,其中的知觉性的施行力量之有效利用;但是,其时间性底变是之真理和律则旦圆成了,则心灵当回到其最后底自我实践,因为心灵的最高成就,是解脱,解放到其原始有体中,其永恒自我,其无时间性的真实性中。
有变是的圆环,始於永恒底’本体‘,也终於其中;或者,从另观点看,看’无上者‘为人格底或超人格底’真实性‘,则有暂时底戏剧,在世间生活和变化的游戏。在这里,明显的,人生没有其他意义,除’有体‘之意志要变易,知觉性的意志及其力量之迫促进向变是,其变易的悦乐;在个人,时若那已从他引退,或在他中间已经圆成,不复活动了,则变易终止:但吝则宇宙是长存底,或常是返乎显示,因为变是的意志是永恒底,而且必然如是,因篇他是永恒底’存在‘之内中底意志。可以说,这种事物观的缺点,是缺乏了个人的任何基本真实性,缺乏了他的自然底或精神底活动之任何经久底价值和意义:但於这也可以答复,说这永久底个人底意义,个人底永恒性之要求,是我们的无明底表面知觉性的错误;个人是’本体‘的暂时底变是,那便是足够底价值和意义了。
还可补充说,在纯粹底或绝对底’存在‘中,不能有价值和意义:在世间,价值是存在底,而且必不可无,但只是当作相对底和暂时底建筑;在’时间‘构架中,不能有绝对价值,不能有永恒底和自体存庄着的意义。这说来似乎够概括了,在这事上似乎没有更多的可说了。但是问题犹在;因为在我们个人上的压力,要求,在个人底圆成与得救上所加的便值太大了,不能斥退为微小施为之机巧,无意义底螺旋纹之旋进与伸展,在宇宙中’永恒者‘的变是之浩大循环里。其次,宇宙底兼世同底观念,可认为正与超宇宙底观念相反对者,视宇宙存在为真实;他更前进,且认此为唯真实,而且通常他的视景是囿於物质世界中的生命。上帝,倘若上帝存在,是永恒底’变易‘;或者,倘若上帝不存在,则’自然‘,无论我们对’自然‘取什么看法,或视为’力量‘与’物质‘的游戏,或为伟大底宇宙’生命‘,或甚至承认在’生命‘与’物质‘中之普偏底非人格性底’心思‘,是永久底变易。土地为其场所,或是其临时底场所之,人便是可能最高底形式,或只是’变易‘的暂时形式之。人之为个人,可能是完全有生死底;人类也可能在地球的存在上生存短时期;
地球本身可能只在太阳系中较长久底时期里持载生命:太阳系本身有日可能终止,或至少终止为’变易‘中的活泼底或有生产底因素;我们生活其中的这宇宙,本身也可能消解,或收缩到他的’能力‘的种子境界:但’变易‘的原则是永恒底。或至少如存在的黑暗迷茫中任何能是永恒底事物样是永恒。诚然也可以假定人这个体,为’时间‘中的性灵元体之长存,持续底世间底或宇宙底禀赋心灵或下生降世,而没有他处之任何身后生命或其他生命:在那场合,或则可假定恒常增上圆成或接近圆成的理想,或向悠久底福乐之生长,在宇宙中某处的,为这无书底’变易‘之目标。但在极端底世间底概念中,这说是很难安立的。人类思想的某些推测,已来到这方向,但未得实质底具体。于’变易‘的恒久坚持,通常是聊合于承认更伟大底超世间底存在。唯有世间底生命,或在物质世界中的拘限了的暂现底过程,因为,或许在其他星球上有思想底生物吗?这寻常底观念,则承认人的生死性,被动地忍受他,或自动地处理有限底个人底或集体底生活舆人生目标,皆仅有底可能底选择。
人类个人的唯高而合理底程途,诚然除非他是已满足于他的个人目的之追求,或怎样过着他的生活直到生命离开他,便是研究’变易‘的津则,从而取得最佳底利益,以理性地或直觉地,内向地或在人生之机动上,实践在他自己内中的、或为了他自己的潜能性,实践他为其员的民族中的、或为了那民族的潜能性;他的事业便是最可能利用这些实事为存在,且摄住或进向那些最高底可能性,能在此世间发展的,或正在造成的。只有人类全体,乃能作成这事而全有效果,由个人的和集体的集团行动,在时间程序中,在民族经验的进化中:但个人在他自己的限度中,能帮助促进之,能到某种程度为他自己作这切事,在这给他的短短人生过程中;但特别是他的思想和行为,能是对民族的如今的智识底,道德底,和情命底福利舆将来底进步之贡献。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