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纵有千百种说法,但正确的却没有两种。所以讲道的人,必须从许多说法中选取正确的一条,才能达到精通,考虑事情的人必须考虑好正确的一种做法,对、事情才有好处。
世上的各种事物,都有恰到好处的地方,人们做事,谨慎一分,就能得到一分好处。如果马虎一分,就会失去一分好处。十分谨慎就能得到十分好处,十分马虎就失去十分好处。人们常在小事上马虎,小处马虎就会因小失大。人们常在容易事上马虎,容易处马虎就会办不成困难的事。这其中的道理君子是从自身体验中得来的。
人到一个地方,必须了解一个地方的风俗,就是”入乡问俗“.
这个风俗确实没什么大不好的,就遵守它们,不要违背它们。如果风俗与仁义有矛盾的地方,就不要大声张扬,而自己悄悄地离开,或者是用委婉的话语慢慢地开导,使对方受到教育而感动,对方就不知不觉地和我有了同一的认识,如果用过激的言词和严厉的表情,那是自己非难别人太偏激了,自己招来祸害不算什么,可惜的是一件好事没有做成。
事情有应该以义理而行之的,不必拘泥固守旧例;有应当独断专行的,也不必观望众人。如果旧例得当,众人认可,那么是不是自己的见解早已被众人想到了呢?这样就会因为旧例得当而免除了自己的劳苦,而为众人的见解证实了自己判断的正确而高兴,又怎么能够另发意见而显示自己聪明呢?这是继承前人事业的人应该懂得的道理。
善于使用明的人,会把明用在暗之中;善于使用周密的人,会把周密用在疏简之中。
对方说得正确我便听从,我不是听从对方,而是听从真理,这其中又有什么私念呢?对方说得不正确,我就不会听从,我不是不听从对方的话,而是不听从不正确的话,这其中又有什么嫌恶的呢?
在日常生活中,每件事物都应该合乎天理人情。所谓合,就像东西一样,方的与圆的不合,大的与小的不合,歪的与正的不合,盖在上面不大不小,左看右看没有空隙的才是相合。一物必然有另外一物与之相合,不能强行凑合;万物各有相合的,不能互相假借。这就叫做天则、大中,也就是天下万事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圣人以从容中,贤者求得一精,众人醉生梦死、错乱行施的缘故。
事情有不应当做而做了的,固然不对。有不应当后悔而后悔的,也是不对的。圣贤之人始终没有三心二意之时,只要坚定地做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没有错误,而做事倩的初衷也不过如此。
心里不是那样想,而形迹却很像是那样。人们就抓着这形迹不放,自己辩白说心里不是那样想的,即便有一百张嘴,也不能够令人相信。因此君子不向他人显露出可疑的形迹,不自己诬陷自己那难以辩白的心中的念头。为什么呢?光明正大的人有信誉,行为也没有什么遮掩的。如果有怀疑自己的人,就听之任之,有什么必要吩唠叨叨地说个没完呢?
大丈夫把生死看的很轻,之所以不肯死的原因,就是要死得有意义。死得其所,就是为了仁善而死去。成仁取义,就是死得其所,这样虽死犹生。
宣扬死者的过失,这是天下最不仁道的事情。在他活着的时候告诉他,希望他能够改正,对方听了还能够自己辩白,而在他死了狱后再宣扬他的过失,那是什么样的行为呢?即便那过失是真的,自己也应该替死者掩盖才是。
争利是因为人们有各自的欲望,争论是因为人们有各自的见解。唯独君子以淡泊自处,懂得礼让他人,所以心里非常轻松快活。
第7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