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发怒对人有很大的危害,内心抑制不住气的冲动,外面无法顾及他人,那称得上什么涵养呢?或许有人会问:“有涵养就不会发怒吗?”回答是:“圣贤的怒气与此是有区别的。”不要听别人赞誉自己,就以为自己没有过失。世道尚且浑厚,每个人都有一部《心史》(以郑思肖之《心史》喻人内心记载)。他人的《心史》是真切的,而唯独自己首先有了一部《心史》,才不会畏惧他人的《心史》。
智慧与愚蠢并不在于其他什么,就在于读书不读书;灾祸与福泽不在于其他什么,就在于作不作善事;贫穷与富贵不在于其他什么,就在于勤俭不勤俭;诋毁与赞誉不在于其他什么,就在于是不是宽人。
古代人的宽大,并非只是理当如此,还有其他缘故在内。气度宽宏可以加深道德的修养,没有怨恨愤怒可以蓄养元气,远离仇恨可以避免灾祸。
平时读书,只有做了官才是施展抱负的时刻。把穷困时的见闻,及平生所要干的逐件尝试一遍,做了官就可以使所治理的政事各得其宜,所治理的人物各得其所,这样才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
要是觉得眼前的现实都不如意,那么就是一个于世无益的人。我不满意他人,他人也未必不满意我。只是一个人,而他人是千千万万人。千千万万人都不满意我。唉!这能不危险吗?因此明智的人能够与世道相适宜,至人不与世道相阻碍。
性分、职分、名分、势分,是世上四种重要的事物。性分、职分取决于自己,自己不能不尽心努力,名分、势分在居上位的人,居上位的人不能不恪守。
起初觉得是自我污染了世界,就像强盗柳下趾那样;后来觉得世界污染了自我,就像清高的伯夷那样;到了最后觉得世界没有污染自我,自我也没有污染世界,就像虚无的老子那样。
心应该有城池,嘴应该有门户。有城池则不放任恣意,有门户就不胡言乱语。
士君子(有操行学问的人)在做人方面没有进步,是因为不用心,不努力。其不用心,不努力,是因为没有羞愧之心和奋发的激情。能够感到羞愧,能够奋发向上,那么就可以达到圣人的地步。
有道理的话,是从心悟出的;有德性的话,是用行动表现的。有道理的话弘大通畅,有德性的话,温和亲切。有道理的话如同游览摆有万货的肆栈,有德性的话好象批发万货的商贾。有道理就不能不说,有德性就不用多说,尽管并没有沉默不说。因此说,有德性的人必然有其言论。
学者说话应该深入浅出,避繁就简,寓事于物,这才是说话的涵养。
或许有人会问:“不怨天忧人了,恐怕在遵循客观规律和对待人事当中更要小心留意吧?”回答是:“在客观与人之间,千头万绪,怎么能够管过来呢?有一个简便的方法,那就是从自己身上做起,一个念头,一次言谈,一件小事都应该检查自己有没有丝毫的过程,那么对于祸、福、毁、誉就不需要理会了。自己没有招祸的原因,而灾祸来临于天,自己没有致毁的原因,而诋毁来临于人,和自己没有任何联系。如果福泽和荣誉是自己应该得到的,自己不应为此欢喜;如果福泽和荣誉是自己侥幸得到的,自己就应该感到惭愧惶惧。何况自然也有无能为力的时候,人也必然有知识不够全面的地方。孔子说上不怨、下不尤,是不埋怨外界的道理;孟子说仰不愧、俯不柞,是安守本分的道理。这两个意思常常相互交替。
第3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