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可据为确论也。盖动静不过劳逸之分。既均受暑治法不甚相远。至于阴暑。尤宜速辨。夫当盛暑之时。
炎火若炙。静处深堂大厦。正以避暑。不近烈日。炎暑何来。即膏粱深处。亦有中暑之症者。盖不能无冒暑应接。正在动中得之耳。此静中之动。即洁古所称静得之暑也。若乃纳凉于水阁山房。或感冒微风。或静夜着凉。此外受阴寒。遏其周身阳气。以致头痛恶寒。肤热无汗等症者。当以辛温之剂微微表散。至若浮瓜沉李。冷水寒冰。以伤胃中之阳。又当温中散寒。此乃暑月感寒之症。不得以阴暑名之。然以辛温治阴暑。其弊在命名。若薛氏以温热之品治中。则贻害不浅矣。窃假为辨正。以免后学之惑。
邵评∶暑与二者。皆炎天热日之气也。夏月火土当令。天之热气下。地之湿气上。湿与热蒸。
或成暑气。暑者。热之兼湿者也。故曰暑必挟湿。至于。单是炎天火热之气。不夹湿气在内。乃夏天令火之邪为。故奔走于赤日之中而中也。治
只用白虎黄连。清其火热。与治暑之兼用浓朴、滑石。
辛香渗泄之法不同。如此分别。未知是否。若阴暑二字。尤属不通。夏天炎火之令。烁石流金。何阴之有。即使阳气素虚之人。每处夏月。阳气尽浮于肌表。其人中阳虚弱。或外受凉风。内伤生冷而病者。
此暑天受寒。因暑而自致之病。非阴暑为病也。暑为阳邪。从无阴暑之名。故特辨之。至暑同是热气。岂可以动得静得而分属耶。推其意。岂以
为阳而暑为阴。故以动静之阴阳而分属之耶。阴暑之名一立。贻误后人。实非浅鲜。惟纳凉而外受风邪。夜间着凉。此是夏月之风寒。人感受之。
着于肌表。遏其表之阳气。以致恶寒头痛。身热无汗之表症发现。此是夏月感冒风寒。非暑症也。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辛温散邪之药。以疏通其表间之阳气。与治暑无涉也。多食生冷寒物。内伤脾胃中阳。以致吐泻霍乱肢冷汗泄等见症。因夏月阳气外浮。中阳虚弱。寒冷伤中。亦非暑病。是因暑而自致之病。故用温中散寒。以扶脾胃之阳。与治暑亦无涉也。古人大顺散等方。是治夏月着寒之症。非治阴暑之方。至于以温热治中。真是抱薪救火也。
暑伤气分
凡吸入致病。上焦气分先受。舌白边红。呕恶烦渴。咳嗽喘急。二便不爽。脉右大者。此暑邪阻于上焦气分也。宜杏仁、石膏、半夏、浓朴、栀皮、豆豉、郁金、竹茹之类。如热邪内迫。肺气郁闭。而致胸中胀闷者。宜栀子豉汤。加枳实、川郁金、杏仁、半夏、白蔻、滑石、连翘、蒌皮、黄芩之类。
邵评∶暑热由口鼻吸受。先伤上焦气分。邪留肺胃。邪在肺则舌白边红者。热也。
胃热则呕恶心烦。肺火盛则咳。气不降则喘急。大小便不利也。
第9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