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指掌>第94章

第94章

疫邪入上焦如口糜、丹疹、喉哑、咽痛。舌苔红中间白。或白中兼红。此邪在肺与包络也。宜犀角、鲜生地、元参、连翘、石菖蒲、川郁金、牛蒡子、射干、银花、人中黄之类。
邵评∶此邪由肺卫而入心营。尚未传入包络。包络有邪。必神昏谵语。如下条之见象也。此是营卫交病。用泄卫透营两解之剂。
疫邪入膻中如见舌苔鲜红。神昏谵语。或发丹疹。或兼喉痛。疫邪逆传膻中也。
非比伤寒客邪。无庸发散。亦非停滞里症。无庸消导。治当清血络以防内闭。大宜解毒逐秽。宣窍开闭。如犀角、连翘、元参、生地、银花、人中黄、川郁金、石菖蒲、西黄、琥珀之类。兼用至宝丹。
邵评∶此与伤寒表里之邪大相悬绝。治法大异。此清血络而开闭宣窍逐秽之法。治温热暑疫邪入包络之要旨。不独疫症然也。
疫邪遍三焦
疫疠秽邪。从口鼻吸入。分布三焦。久则血分渐瘀。其邪愈深。其热愈结。当以苦咸之制。仍是轻扬理上为治。加犀角水、银花露、白金汁、西瓜翠衣、栝蒌皮、黑元参之类。(以上参叶案)邵评∶邪从上受。先肺卫。次心营。此邪在上焦。至入于血。则邪干下焦矣。故曰邪遍三焦。邪愈深入。则热结而不能外泄。用咸苦以清下焦血热。仍佐轻扬清上之剂。则三焦同治矣。此咸苦清血之味。余俱轻清上热。为治疫遍三焦之良法。
吴又可法(摘要)属性:凡瘟疫如见舌苔白如粉者。其邪已入膜原。汗之必不解。当用达原饮。以透膜原之邪。看兼何经。加入引经表药。如兼太阳加羌活。阳明加葛根。少阳加柴胡。如舌苔薄而不浓。脉不甚数者。感之轻也。可从汗解。如感之重者。舌苔必浓。脉必数。纵服药。邪必内陷。但看舌苔渐渐黄燥。此邪渐入于胃也。前方加大黄下之。若脉洪长而数。汗大出。此邪适离膜原。初入阳明。白虎证也。舌上纯黄燥刺。又兼里症。此邪已入胃腑。承气汤选用。
邵评∶邪从口鼻而入。直行中道。而入膜原。故舌苔白如敷粉。膜原者。脾与胃以膜相联。乃脾胃之半表半里。附近于胃。疫邪先入膜原。最易陷入于胃。如从表达。亦从三阳经外出。故加三阳引经药。
疫症有两三日即离膜原者。有一旬半月不传者。有初得之。四五日厌厌聂聂。至五六日。陡然势张者。
疫邪为病。有从战汗解者。有从自汗盗汗不解者。有无汗竟归于胃者。有胃气壅抑。必从下后而得战汗解者。有汗解未尽。越三四日复热者。有发黄因下而复热发者。有竟从发
而愈者。有里症急。虽得。不愈者。
疫毒甚者。日有三变。初起一二日。舌苔白如粉。早服达原饮一服。午后舌变黄色。
胸膈满痛。大渴烦躁。此毒邪传里也。前方加大黄下之。烦躁稍减。傍晚复加烦躁大热。通舌变黑刺。鼻生烟煤。此毒邪最重。复合聚于胃。急用承气汤下之。至夜半热退。次早苔刺如失。此数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盛变速。故用药不得不紧。设用缓药。必无救矣。每见瘟疫二三日即死者。皆此类也。
邵评∶下后稍缓。至夜复热。其势更甚。热而成实。灼伤肺胃津液。故舌黑刺而鼻烟煤。邪毒甚也。热实胃腑。故用承气急下之。使邪毒从下而解。若一日数变。用药亦一日行数日之法。盖病变极速。治法亦急。所谓急病急攻也。失治则液涸邪秘而死。
疫病失下。自利纯臭水。昼夜十数行。口燥、唇干、舌裂。腹满硬痛。此热结旁流也。急以承气下之。以去宿垢。其利自止。若胃热失下。郁而为黄。热更不减。搏血为瘀。故经气不为热瘀郁。不致发黄。热邪不干血分。不致蓄血。若同受其邪。则发黄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发黄也。但蓄血一行。热随血走。黄随热泄。故治黄茵陈蒿汤。治蓄血桃仁承气汤。去桂枝、甘草。加丹皮、归尾、赤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