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论注>第78章

第78章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热厥者,有可下之理;寒厥为虚,则宜温补。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其脉空虚,此无血也。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关元在脐下三寸,小肠之募,三阴任脉之会,宜灸之。按此二条,当知结胸证有热厥者。
伤寒脉促,手足厥者,可灸之。
促为阳脉,亦有阳虚而促者,亦有阴盛而促者。要知促与结皆代之互文,皆是虚脉。火气虽微,内攻有力,故灸之。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厥阴肝脉也,应春生之气,故灸其五俞而阳可回也。
上论厥阴脉证。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未经汗下而烦躁,为阳盛;汗下后而烦躁,是阳虚。汗多既亡阳,下多又亡阴,故热仍不解。姜、附以回阳,参、苓以滋阴,则烦躁止而外热自除,此又阴阳双补法。
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钱)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当发汗而反下之,下后不解,复发其汗,汗出而里阳将脱,故烦躁也。昼日不得眠,虚邪独据于阳分也。夜而安静,知阴不虚也。不呕渴,是无里热;不恶寒头痛,是无表证。脉沉微,是纯阴无阳矣;身无大热,表阳将去矣。幸此微热未除,烦躁不宁之际,独任干姜、生附,以急回其阳,此四逆之变剂也。
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附子(一枚,去皮生用切八片)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
内阳虚,故脉微细,外阳虚,故振栗恶寒,即干姜附子证。
上论四逆加减证。
十吴茱萸汤证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四逆者,四肢厥冷,兼臂胫而言。此云手足,是指指掌而言,四肢之阳犹在。岐伯曰∶“四末阴阳之会,气之大路也。四街者,气之经络也。络绝则经通,四末解则气从合。”故用吴茱萸汤以温之,吐利止而烦躁除。阴邪入于合者,更得从阳而出乎井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