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论条辨>第49章

第49章

(三十九)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属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茱萸辛温。散寒下气。人参甘温。固气安中。大枣益胃。生姜止呕。四物者。所以为阳明安谷之主治也。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
(四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
宜大承气汤。
与尔同。不能食。寒因也。故屎燥。能食。因于风也。故但硬。
(四十一)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脉浮而缓。见太阳下编。然缓以候脾。脾主四末。故手足自温。为系在太阴。身当发黄者。脾为湿土。为胃之合。若不能为胃以行其津液。湿着不去。则郁蒸而身发黄。黄为土色。土主肌肉故也。小便自利。津液行也。行则湿去矣。所以不能发黄。胃中干。大便硬。而为阳明病也。
(四十二)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之脉。挟口环唇。然胆热则口苦。咽为胆之使。故口苦则咽干。腹满。热入阳明也。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风寒俱有。而太阳未除也。下之腹满者。误下则里虚。外邪未除者。
乘虚而尽入。内陷也。小便难。亡津液也。
三节
(四十三)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而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心中懊。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愦。匣伪切。怵。穿橘切。惕。透吉切。燥。亦干也。发热以上。与上条同。恶热。阳明血气俱盛也。以当太阳时恶寒。今恶热。故曰反也。身重。阳明主肌肉。湿上重着也。汗出热在肌肉。腠理反开也。以上三节。言汗下烧针皆不可。故着其变以示也。愦愦。心乱貌。怵惕。恐惧貌。舌苔见太阳下编。彼以脏结。故为难治。此以膈热。故涌之以栀子豉。方见太阳中。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又以变渴更治言。方见太阳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一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泽泻(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