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目】魏荔彤曰。少阴病。不外直中。传经寒热二邪。然于其入也。分寒热必清。于其出。则不必分寒热。竟言出而得愈而已。然症脉必明辨之。而后临事不惑。如本少阴病。何忽类太阳之中风。少阴有直中之寒。必无直中之风。如有直中之风。则为风中肾脏之症。与伤寒中传经热邪。固不相涉。即与伤寒中直中寒邪。亦不相涉也。盖少阴症。忽变为似乎太阳之中风也。何以见之。以其热自发。汗自出定之也。
少阴之反热。反汗出。乃内真寒外假热。直中寒邪内所有之症也。本文未尝发热汗出。吾以为本文所有也。何言之。以脉见阳微阴浮。而知其人必发热汗出也。在少阴直中寒邪之脉。见沉紧。是阳紧而阴沉也。在少阴传经热邪之脉。见沉数。是阳沉而阴数也。今阳见微。是不紧也。原为直中之寒邪将散。故变紧为微。且不沉也。原为传经之热邪将散。故变沉为微也。再阴脉见浮。是不沉也。
原为直中之寒邪将散。故变沉为浮。且不数也。原为传经之热邪将散。故变量为浮也。此足见少阴病。不论寒邪热邪。见此阳微阴浮之脉。俱为欲愈之几矣。又何以知其发热汗出也。于太阳原文知之。太阳中风原文云。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少阴见阳微。即太阳之浮脉也。再阴脉浮而不沉。非弱之义乎。于此知其阴病转阳。里邪透表。必发热汗出。见欲愈之神理也。发热则阴寒已微。况脉不见沉紧。则非内阴逼阳于外之反发热也。汗出则里病已除。脉又不见沉细。则非阴盛逼阳出亡之汗自出也。此皆辨析于毫厘。而虚实寒热。进退真假之理。跃如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目】方中行曰。不伸曰蜷。阴主屈故也。症俱见而脉不至。阳已绝矣。不烦而躁。孤阴亦欲自尽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目】朱震亨曰。手足不逆冷。阳足拒阴也。阳虽微。尚能内拒。正阳犹存于中。而阳气犹充于四肢。阴病中得此。岂有死理哉。设或脉有不至。不过阳气衰微。不能快行于经隧间耳。非脉绝也。灸少阴本穴者。就其经行之道路。扶其阳气。使得宣通。则脉必自至。而吐利亦自止矣。曰七壮者。不必定在一处。凡少阴之经。起止循行处。皆可灸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大便数而少者。宜温其上灸之。少阴病。
脉微沉细。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目】朱肱曰。少阴不得有汗。而少阴亦有反自汗出之症。盖阴症四肢逆冷。额上及手背冷汗者。亡阳也。
【纲】仲景曰。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者。必欲解也。
若脉和。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此欲解也。
【目】柯琴曰。脉者。资始于肾。朝会于肺。肾气绝。则脉不至。三部手足皆至。是脉道大通。
根本俱足。非暴出可知。故所致之脉和调。虽大烦不解。亦不足虑也。
【纲】仲景曰。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第19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