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柯琴曰。言太阳病。头项强痛可知。以脉辨之。关上者。阳明之脉。细弦数而不洪大。
虽自汗而不恶热。则不是与阳明并病。不口干烦满而自汗出。自不与少阴两感。原其故。乃庸医妄吐所致。则自汗为表虚。脉细数为里热也。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目】黄仲理曰。此二条。必合看乃得。盖前条。症也。后条。脉也。脉浮发热无汗。本麻黄症尚存。即是表不解。更兼渴欲饮水。又是热入于里。此谓有表里症。当用五苓散。
【纲】仲景曰。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则汗。
【目】程郊倩曰。脉而浮大。阳脉也。关上阳所治。是为重阳矣。与少阴脉沉细而但欲寐者自异。
【纲】仲景曰。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邪。白虎汤主之。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
白虎汤主之。
【目】柯琴曰。此条论脉而不及症。因有白虎症而推及其脉也。切勿据脉而不审其症。脉浮而滑为阳。阳主热。内经云。脉缓而滑曰热中。是浮为在表。滑为在里。此虽表里并言。而重在里热。
所谓结热在里。表里俱热者也。脉微而厥为寒厥。脉滑而厥为热厥。阳极似阴之症。全凭脉以辨之。
【纲】仲景曰。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故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秘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目】张云岐曰。脉调和而不微。是脉有胃气也。内实者。胃实也。胃实则肠虚。故必以调胃承气汤调其胃也。
【纲】仲景曰。阳明病。脉迟微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
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目】方中行曰。脉迟汗出等八症。乃阳明之外邪欲解。可以攻里而不为大误也。然曰欲解。
曰可攻。不过用小承气调胃承气法耳。必手足
然汗出。方可验胃实便硬外邪尽解。而当从大承气急下之法也。申酉戌间独热。余时不热者。为潮热。若汗出微发热恶寒。是阳明症尚兼太阳。纵腹大满。胃终不实。只可微和胃气以从权而已。
【纲】仲景曰。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者。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目】柯琴曰。脉滑而疾。有宿食也。明日仍不大便。脉反微涩。微则无阳。涩则少血。此为里虚。故阳症反见阴脉也。然胃家未实。阴脉尚多。故脉迟脉弱者。始可和而久可下。阳脉而变为阴脉者。不惟不可下。更不可和。脉滑者生。脉涩者死。故为难治。然滑有不同。又当详明。夫脉弱而滑。是有胃气。此脉来滑疾。是失其常度。重阳必阴。仲景早有成见。故少与小承气试之。若据谵语潮热而与大承气。阴盛已亡矣。此脉症之假有余。小试之而即见真不足。凭脉辨症。可不慎哉。
第11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