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论辩证广注>第35章
内台方议问云。汤名越婢。其义何取。答曰。婢。即脾也。岁久传写之误。经注虽云脾为卑藏。卑者若婢。此非成无己之语。乃后人穿凿强注之耳。所谓越婢汤者。以石膏麻黄甘草。发越脾之正气。以通行津液。且散虚邪之留。滞于经而不去者。此因脉微弱无阳。而不敢大汗者之所设也。琥按上条论既云。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而汤中复用麻黄。殊觉不解。又按内台方议云。此方即上麻黄桂枝之合方。减杏人加石膏。谓杏人能发汗。石膏能去虚热。愚谓彼议石膏之去热。故加之犹可。议杏人之发汗故去之。则非夫麻黄之发汗。岂不更甚于杏人。而独留之乎。吾恐即用二分之桂枝。
终是发汗之剂。若云和解。吾不信矣。或云石膏解肌。又能制麻黄而发越脾气。且不使之汗出。亦非正解。愚反复思之。
而知不可发汗四字。当是不可大发汗。因其人脉微弱无阳。而津液少耳。此方比上小发汗之方更轻。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头痛项强。发热无汗此因误服桂枝。而在表之寒。犹未解也。心下满痛。小便不利。此复因误下。而寒邪入里。水停心下。不可认作结胸证也。斯时而欲发表。则表无寒邪可发。故不惟不用麻黄汤。止用桂枝汤。而亦去桂也。斯时而欲下里。则里无实热可下。故不用陷胸承气。止加茯苓白术。以利小便燥停饮也。成注云。与桂枝汤以解外。夫桂枝汤既去桂矣。
复云。解外。误甚误甚。愚以或下之三字。当在发热无汗之下。既下之后。则头痛发热之候。必去表而入于里矣。此条病愚于初时观之。满拟再汗再下。及细思之。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此为停饮之证无疑。故张兼善云。此非桂枝证。
乃属饮家也。夫头项强痛。既经汗下而不解。心下满而微痛。小便不利。此为水饮内蓄。邪不在表。故云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若得小便利。水饮行。腹满减而热自除。则头项强痛悉愈矣。内台方议问云。心下满微痛。此乃结胸欲成。何缘作停饮治之。答曰余证皆似结胸。但取小便不利者。知非结胸。乃停饮也。故此条证。仲景止作停饮治之。)
四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根据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琥按上汤后云。小便利。则愈。乃知其为停饮之证无疑。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误与桂枝汤。攻其表而损其阳。阴阳气血俱虚。故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气。更作芍药甘草汤。以益其阴血。少与调胃承气汤者。此反治法也。以四逆汤主之。此为正治之法。
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甘草干姜汤方
芍药甘草汤方(俱见中寒论中)调胃承气方(见后第六卷阳明篇中)四逆汤方(见中寒论中)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
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