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论辩证广注>第33章
正文与注并汤详见中寒论中。)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此条太阳病。与上条太阳病。同是真寒之证。医人不察。漫以桂枝加大黄汤。或以调胃承气汤下之后。成注云阳气已虚。故见脉促胸满。微恶寒。此亦真寒证。正文与注并汤详见中寒论中)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者。盖言太阳经头项强痛。发热恶寒之证。虽日久而犹在也。但其时热多寒少。
渐渐变乱。故云如疟状也。赵嗣真云。此是首一节。为自初至今之证。下文皆拟病防变之辞。当分作三截看。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者。言风寒之邪。不传于里。里气和而不作热也。一日二三度发者。言寒热如疟之来而频数。邪气浅而欲衰。
脉亦微缓。此是向愈之证。不须治也。若其人脉气微矣。则知里热不甚。又复恶寒。此恶寒者。乃四肢及肌表间微觉怕冷。盖病已八九日。非比初时发热恶寒之甚。则知表邪亦微。此为阴阳俱虚。表里无证。故知不可更发汗。及更吐下也。
此段论。仲景本无方治。活人释疑云。宜温之。缵论云。宜小建中汤。加黄
不在温经之例。若其人面反有热色者。乃阳邪之气外薄。故面作赤色。虽八九日而表证尚在。未欲解也。阴寒之邪。束其阳热。以故不得小汗。营卫不和。身必作痒。成注云。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目录>卷之三辩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名>桂枝麻黄各半汤方:(此方自原论中第十卷采附于此)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人(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双人者)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琥按上方。乃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而病仍在太阳。因作如疟等状。内台方议云。如疟状者。乃先发表不尽。风寒之邪。留滞于经。不能即出。故面反有热色。身必作痒。用麻黄桂枝之复方减其剂。以取小汗。是总风寒而两解之也。
或问伤寒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则是病患前已作呕过矣。方其呕时。焉知非少阳柴胡证。
纵其人尚有太阳头项强痛之候。焉知其不与少阳合病邪。若然则吾子于何证辩之。予曰于寒热时辩之。少阳之寒热。必先寒而后热。或热已而复寒。方其寒之来也。必手足厥冷。面色青白。背上粟起。大作战栗。及其热之来也。必头面手足四肢胸背蒸蒸然无处非热。或微汗出。甚则欲揭去衣被。热来则寒往。热往则寒又来。此方是少阳经病。今则于发热之时随则恶寒。又热多于寒。其寒不甚。其人面上于恶寒时。反作赤热之色。故知其为太阳病无疑。尚论篇以寒热往来作注。大谬之极。医人倘遇此证。于方药中宜权变取用。亦不可拘拘然但执一麻桂各半汤以投之也。
(附后例)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服桂枝汤。反增烦热。此系风邪甚。
而汤药之力不能以即解也。故宜另用刺法。刺法与穴图俱见后第十四卷中。)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服桂枝汤汗大出者。此出汗不得其法。所以中风之脉。本浮缓而反得洪大。可见病不除而风热愈盛。必再与桂枝汤如前法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