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伤寒论辩证广注>第18章
二十四气节有十二。中气有十二。五日为一候。气亦同合。有七十二候。决病生死。此须洞解之也。(按以上正文。
今仲景全书中。列于阴阳大论云云前。伤寒准绳中。序之于皆当按斗历占之之下。诸家注伤寒论。遂删此段正文。殊为脱略。愚今纂注之于伤寒例首。从全书也。)(琥)总按上时节气候决病法。此仲景伤寒论一部纲领。以故为例之首。至王叔和反以脉法列于前者。此撰次之僭也。推前人立法之意以伤寒一证。寒邪之气。自外而伤于人。则人在气交之中。同是受寒。当分四时之不同。盖春之寒。
必兼温气而至。夏之寒。必兼暑气而至。秋之寒。必兼燥气而至。长夏四季之寒。必兼湿气而至。惟冬之寒为正寒。正寒之气。其时病者。不能即解。寒不解则热愈深。三时之寒为暴寒。暴寒之气其时病者易于解散。寒易散。故其热有重有轻。
大抵病兼异气。必因乎时。药有异宜。亦因乎时。即如一人。于冬月患病。其初伤大寒之气。既病一二日后。寒气忽解。天道大温。则病患之气。亦随时而异。用药之道。不无少差。所以伤寒之称。一名时气。知时知气。斯医之为道。
可判然于胸中矣。
阴阳大论云。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冷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按内经有阴阳应象大论。其中无春夏秋冬四语。想此是仲景自立之论。而叔和又参以己意之辞。内经本论中语云。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愚以仲景所云温和者。即是风气。其令为春而主生。云暑热者。即是暑气。其令为夏而主长。云清凉者。即是燥气。其令为秋而主收。云冷冽者。即是寒气。其令为冬而主藏。其不言湿气者。已具于四季之中。而生长收藏之道备焉。故云四时正气之序。此论仲景实本内经之意。所以王氏直序为阴阳大论云云也。)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此承上文而言。冬气冷冽而为寒。则其令主藏。养生君子。亦宜效万物而深藏固密者。居处周密也。处不周密。则触冒严寒之气。所以谓之伤寒。)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此谓四时之气。成注以秋气为湿。误矣。愚以湿气。即具于长夏及四季之中。此言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不独冬时之有伤寒也。)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喻嘉言云。入一毒字。便开过端。殊不知伤寒之人。寒盛于外。热深于内。
发而为斑黄。为吐衄为狐惑。为口舌糜烂。为肺痿呕脓。为发颐肿溃。非毒而何。最。聚也。杀厉者。寒气肃杀暴厉。
谓伤寒之毒。纯是杀厉之气聚成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病。疾之甚也。言有寒疾而甚者。名曰伤寒。所以仲景辨伤寒。凡六经之证。皆曰病也。
下文云。不即病者。言有寒疾而不甚也。王安道以不即病者。过时而发于春夏。方其受寒之时。其人不觉有疾。误矣)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内经热论云。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
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又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论皆云。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推内经之意。以寒自伤于冬至春则寒气转而为温。至夏则温气又转而为暑。所以同是外来之邪。不得仍以正伤寒名之也。且考内经上文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
乃为洞泄。则是冬时所伤寒邪之气。亦必着人肤腠肌肉之间。留连成疾。积久不愈。至春令大温。遂变而成温病。内经中不言留连者。乃省文也。其云至夏变为暑病。此与经旨相悖。更考内经下文云夏伤于暑。秋必
疟。是疟者。不即病之暑。其即病者。乃夏时自伤之暑也。引经断论。黄帝岐伯皆云暑自夏伤。至仲景独云暑由寒变。若云可变。将秋时之疟。亦由冬寒变成。有是理乎。所以方中行起而削之。喻嘉言起而非之也。)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夏暑之气。重于春温若人感其气而成病。则不论温暑。各有轻重。不可拘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病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此承上文君子固密不伤于寒而言。是以辛苦之人。因冬时不能固密。春夏多温热病。且言其病非时行之气。皆由触寒所致。内经未闻有冬伤于寒。夏必病热之语。斯言如出之仲景。为可削矣。)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