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人生幸福论(上)>第96章
③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无数革命先烈、那些默默①见《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第2卷,第354页。
②引自1980年7月13日《文汇报》。
③见《雷锋日记》,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27页。
第二编幸福是什么982无闻的无名英雄,都是这一类的人。
这种人生价值观,是一种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为阶级、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贡献了自己的一生。所以他们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敬,成为做人的典范,被后人效仿。
他们的幸福,在于把自己与一种伟大的、永恒的事业相联系,使自己有限的生命,得以化为永恒的伟大。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一种对理想的追求,是内心世界的理性幸福。
与这种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相反的另一种人生价值观,是只重视个人的名利得失,把争得个人的权益视为天下最大的事。
这种人对于自己所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关心,不尽心,甚至有意逃避。而对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安危,个人的名利地位,斤斤计较,把为自己争好处,当成最大的乐趣。争得则乐,不得则甚感痛苦。这种人的痛苦与幸福,都是在个人得失的圈子里打转转的。当个人的利益与自己所应尽的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他们会放弃社会责任,而只顾自己。甚至会以损害社会利益为代价,来达到谋取个人私利的目的。
这种人的人生价值观,就叫作利己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具有利己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人,在一生中,也可能会得到一些幸福。但是,这种幸福庸俗而且低级,只能在自己心中窃喜,绝对摆不到桌面上来,无颜在大庭广众面前向世人宣布。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对于这种幸福,是嗤之以鼻的。
不同的苦乐观对幸福有不同的理解在人生价值观中,有一个如何对待吃苦与享乐的问题。
对于苦与乐的看法,就叫作苦乐观。上一编讲过,有不少理论宣扬人生的价值在于享乐,在于物质享受,在于感官的快乐;092第三章
幸福与主体认为人的价值在于拥有大量钱财,能尽情地进行物质享受,认为这些享受就是人生的幸福之所在。这种把享乐特别是肉体上的、物质方面的享乐当作人生目的的人生价值观,就是所谓的享乐主义人生观。
从根本上说,享乐主义是私有制社会里那些能够进行享乐的人的人生观,它在最初只被那些少数有享乐条件的人所信奉,而与广大人民群众无缘。这些人鄙视劳动、贪图安逸与享乐,把与艰难困苦作斗争视为痛苦和不幸。这种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不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自古就有的。但是从来没有像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流行得这么快。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生产力获得迅速发展,也由于对不发达国家的巧取豪夺,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普遍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改善了生活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急剧蔓延。日本的社会学家千石保曾经在许多国家作过调查,他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有足够的钱供你一生到处玩乐而不需做工作,那么你是去玩乐,还是做工作?
1987年千石保先生撰文说:“根据大约20年以前的调查,基本上没有人回答靠玩过日子。美国的比率仅为2—3%,日本竟不到1%。然而,近年来,‘玩派’骤然增多”。
“根据1983年世界青年意识调查对11个国家提问的结果,‘玩派’比率最高的是瑞士,占39。
8%;日本为19。
8%,美国为21。
8%。
“到了1987年,日本的玩派占到26。
9%,四年时间增加了7。
1个百分第二编幸福是什么192点“。
①我们中国是个穷国,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也只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才有所提高。但较之西方发达国家,相差很远。
那么我国的情况又怎样呢?
据千石保调查,中国不仅有“玩派”
,而且比率高得惊人。他写道:“令人难以掩饰其惊讶的是中国的数字。
玩派着着实实接近半数,占49。
8%,创世界最高纪录“。
②享乐主义如此之泛滥,是非常值得我们反省的。这表明我们整个社会的教育和引导,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享乐主义者的根本特征,是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事业心,没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奋斗目标。由于这些人没有高尚的精神追求,所以就以寻求物质享乐的刺激来填补其心灵的空虚与失落,把享乐当成最高的幸福。恩格斯曾经说过:“享乐主义把丑恶的物质享受提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毁掉了一切精神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