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地说,不论是感官之快乐,还是灵魂之快乐,都是人生所不可缺少的。
对感官快乐的追求,来自人的血肉之躯。
人首先是生物,求乐避苦是生命的本能,生命的存在是靠这种本能来维持的。如果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那么人就没有办法生存;如果只劳动不休息,人就不堪忍受。人在求得温饱的欲望满足之后,还会提出“生活上应该更好一些”的要求,这也是人之常情,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人是高级动物,人的蕃衍要由两性结合才能完成。当一个人长到生理器官和机能成熟时,自然会产生性欲,寻求男女之欢。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事,不是什么肮脏的思想,没有道德善恶在其中。古人说,“食色人之"m.kanbaapp点com"性也。”又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焉”。性即是本能、本性,大欲就是根本的欲望。马克思也说过:“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
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自然的、类的关系中,人同自然界的关……
系直接就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规定“。
①……这种自然的规定,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历史上,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出现过禁欲主义,禁止人们追求感官快乐,把追求感官快乐视为罪恶,认为这是对神灵的亵渎。这种思想在西方的中世纪时,达到了顶点。这种宗教禁欲主义曾经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宋朝到明朝期间,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曾经把吃饭穿暖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19页。
462第二章
快乐、痛苦与幸福视为天理,而把要求吃好穿好视为人欲,提出要“存天理,灭人欲”。这也是一种禁欲主义。我国“文革”期间极左思潮泛滥时,推行苦行僧主义,把人们希望过好生活的愿望,视为资产阶级思想,这与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
,可以说毫无二致。历史经验表明,禁止人们追求感官快乐是不可能的。当然这种对感官快乐的追求也应当是合理的、适度的。
灵魂的快乐是人精神追求的满足,是人的理性活动所引起的正向情绪。灵魂的快乐,不是人的本能所赋予的,而是通过对人的文化熏陶、习染、教育、培养的结果。感官的快乐是维持生命的需要,灵魂的快乐则是使人成之为人的需要,是使人生活得更像一个人的需要。人生活在世界上,首先是要维持生命的存在;但是,人又不仅仅是为了维持其生命的存在而活着,一个人如果只是活在世界上,而没有做出任何应当做的事,那么这样的生命就会被人看不起,他就是一个不太合格的人。人的可贵之处,在他身上没有体现出来。
匈牙利诗人裴多斐说得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裴多斐看来,爱情与自由对于人来说,是更为可贵的东西。爱情是精神生活,自由也是精神所追求的,是精神之本性。追求精神、灵魂的快乐,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如果说感性、感官之快乐是生命本能的快乐,那么精神之快乐则是后天的创造生活所获得的快乐,是人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发挥他的精神世界的能动作用所获得的快乐。生命的快乐,是人人皆可以获得的本能之快乐;生活之快乐,则是教育、创造的结果。一个人不能创造自己的生活,就不能享有精神和灵魂之快乐。
第二编
幸福是什么562灵魂的快乐高于感官的快乐感官的快乐与灵魂的快乐虽然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都是人的生活中的驱动力,但是,应当承认,这二者之间确有高下之分,不在一个层次上。这种看法,是古今中外众多的哲学家、思想家所反复指出的。
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在评论伊壁鸠鲁时说,在伊壁鸠鲁看来,“精致的心灵快乐远远高于感官的快乐。
他正确的认识到,如果一个人完全独立于外在世界,那么比起物质享受来,他能够更可靠地、更丰富地掌握精神享受。肉体的享受依赖于健康、财富和其他的天赐;但是科学、艺术所提供的东西,高尚的人们的亲密友谊所提供的东西,镇静自若、自足的人们所提供的东西,无忧无虑摆脱情感的人们所提供的东西——这一切就是圣人牢靠的财富,差不多或者完全不受命途乖舛的影响“。
①比伊壁鸠鲁更早一些的德谟克里特不仅指出了感官快乐是短暂的,而且还指出它会给人带来的坏处。他说:“对一切沉溺于口腹之乐、并在吃、喝、爱情方面过度的人,快乐的时间是很短的,就只是当他们在吃着、喝着的时候是快乐的,而随之而来的坏处却很大。”
②伊壁鸠鲁与德谟克里特所讲述的这些道理,有其合理之处。
我们在前面说过:感官快乐是肉体的快乐,是外物刺激感官所引起的生理、心理的反应。这种生理心理过程,是短①文德尔班:《哲学史教程》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30页。
第8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