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坦不同意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则”
,他认为,对神学美德来说,不存在什么过度的问题,因为信仰上帝从来是不会过度的,希望上帝也从来不会过度的,热爱上帝也从来不会过度的。马里坦认为,神学美德的意义在于,它把服从于人类本性的道德美德提高到超越道德美德的神恩高度,即把上帝的意志引入到我们的心灵之中、灌输到人类本性的道德美德之中。人们具备了神学美德,就能完善自身的生活,就能摆脱人类本性幸福的局限,而积极追求永恒幸福。
马里坦在美德与幸福关系上的观点与阿奎那是一致的,即把道德美德指向尘世的幸福,用马里坦的话说,是指向人类本性的幸福;而神学美德指向永恒幸福,这是超越人类本性的、瞻仰上帝的永恒幸福。
爱是达到永恒幸福的途径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看到,马里坦把人的存在划分为两个领域:一个是人类本性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人类可64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以获得服从人类本性的幸福,但这种幸福在马里坦看来是不值得追求的。另一个领域是神恩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同于人类本性领域却又能使人的本性得以完善,从而享受永恒幸福的领域,因而它是超本性的领域。马里坦告诉我们,超本性就是参与上帝的事情,参与上帝的内心生活,这是超越我们人类本性能力范围的活动。既然人类存在着这两类不同的生存领域,那么,这二者之间如何沟通呢?或者说,我们怎样从人类本性的领域过渡到神恩的领域、怎样从人类本性的幸福达到永恒幸福呢?
马里坦认识到了这个具有实践意义的问题,并且认为这个问题不难解决。他指出,人的本性并不是自身封闭的,它与高等的领域即神恩领域是相通的。人类本性在神恩中开花结果,依靠神恩而完善。神恩也不像建筑物上的装饰品那样简单地附着在本性上,而是深深地渗透于人的本性之中,把人的本性提升到一个更高的生活和行动的境界。这么说,依然比较抽象和笼统,马里坦找到了具体的沟通途径。
他说,基督教教义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这就是,为了弥合人类本性领域与神恩领域的分离和裂缝,基督教教义宣传的三主德“信仰、希望和爱”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爱的作用。
人类要爱上帝,“人类要一直爱这种自身存在的善超过爱其他一切事物,超过爱人类自己,超过爱人类的幸福。”
①正是为了爱这绝对的最终目的,人类才向往永恒幸福;也只有爱上帝,人类才能获得永恒幸福。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编:《现代世界伦理学》,第84页。
第一编幸福观的历史考察741马里坦认为,人是天生爱自己的,这一点无法否认。但是,如果人人都爱自己,就会失去自我的人格,偏离人在社会中所应有的荣誉和地位。
他说:“人类将来获得永恒幸福的可能性是有的。归根到底,人要摆脱自己,从一味自爱的贪得无厌的自私自利中解放出来。”
①要获得永恒幸福,必须超越自爱,而绝对崇高的、无与伦比的对上帝的爱能够而且应当把我们从人人自爱中拉回来,回归到创造者即上帝的人格上。人的人格与创造者的人格具有直接的联系,对上帝的无限的爱能够而且应当把人固定在自己的人格上。只要我们有基督教的信仰,我们就能做到这一点,所以,基督教信仰是我们亲密的伙伴。
马里坦指出,我们天生就希望自己幸福,而且作为一个人也不能不希望自己幸福,但我们所期望的这种幸福归根结底是在瞻仰上帝之中。我们的幸福与现今最好的事物——上帝联系在一起。
所以,幸福的实质不在于自爱,而在于占有上帝,因为上帝比起我们个人的幸福来说是无限的美好。爱上帝应当超过爱自己,超过爱我们自己的幸福,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永恒幸福。
在神学美德中,马里坦强调了爱的美德。他认为,爱的行动者是人类,爱的接受者是上帝,上帝与人通过爱发生联系。人爱上帝,上帝对人又怎样呢?马里坦对此作了非常富有人情味的分析。他认为,人与上帝之间存在着友谊之情。
“所谓友谊,从这个名词的最丰富和最深刻的含义来说,就是如同朋友之间那样的爱,这种友谊在人与上帝之间是可以存①②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编:《现代世界伦理学》,第85、89页。
841第五章
西方基督教幸福观在的。“②马里坦所说的人与上帝的友谊是把人与上帝放在一个朋友关系的角度来理解的,而且友谊也是一种爱,这种朋友之爱是神学诸美德中最高级的一种。
第4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