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清季申报台湾纪事辑录(三)>第56章
十一月十七日(西历正月初六日——礼拜五)
闽督何(璟)奏请颁赐匾额片(十月二十五日京报)
何璟等片:
再,臣渡台时,据淡水、基隆等处绅耆禀称:’台湾各属均建有天后神庙,每遇风雨为灾,虔诚祈祷,辄着灵应。本年六月十九日暨闰七月初一、二、三等日,台湾沿海地方叠遭飓风狂雨,势甚危急;绅耆等偕同地方官祷于天后神庙,幸蒙神显应,风雨顿止。海滨居民田庐,不致大有伤损。禀恳奏请颁赐匾额,以答神庥‘等情;并据该府、县禀同前由。臣等查庙祀正神,能御灾扞患、有功德于民者,例得请颁匾额。今台湾各属天后神庙祈祷辄应,功德在民。合无仰恳皇恩颁赐匾额一方,敬谨刊刻,分送悬挂,以昭崇报。谨附片具陈,伏乞圣鉴训示!谨奏。
奉旨已录。
十一月十八日(西历正月初七日——礼拜六)
琉臣殉义
东瀛西字报言:有琉球遣臣两员前往中国京都,一则自刎而死、一则绝食而死。大约因日本夷灭琉球一节,故为此举,更甚于秦庭之哭矣。刻下中国即以华礼优给葬埋,深为敬礼。中国之重视此琉球人,殆以两人为国效死,忠烈可嘉!欲令日本交还琉球之意。此时中国日见强盛,日本水师尚未精美,恐不足与中国抗衡也。该报所言如此;然中国则未闻有琉球人在京都殉义之信,未知确否。姑照录之。
十一月二十三日(西历正月十二日——礼拜四)
京都邮信
北京西友来信,言琉球既灭之后,去年曾有琉臣至总理衙门求请中国代为设法。今年又闻有琉球二臣至天津,求请李伯相代筹;抵津后,琉臣中已有一人身故矣。……
十一月二十五日(西历正月十四日——礼拜六)
论琉臣殉义
客有问于余者曰:’琉球遗臣殉义之事,果有之乎‘?
余曰:’此事系由日本报中译出。前者曾闻有琉球遗臣至中国求援之说,而未闻其以身为殉;今日本报既有此信,言一则自刎而死、一则绝食而死;言之凿凿,想非无稽之谈。故本馆译而登之耳‘。
客曰:’子以为琉臣之死,义乎‘?
余曰:’乌得不义!琉球蕞尔之国,其臣虽有忠君爱国之心,而苦于力有未逮;目睹强邻之肆行殄灭,至于夷为郡县。斯时欲背城借一以固守疆土,则素无兵力之可恃;欲随波逐流,缄口结舌听其社稷邱墟、宗佑颠覆,则又不忍坐视。不得已,而出此控于大邦之计;其已可悯矣!”旄邱“之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彼黎侯之失国,其臣尚有不胜望幸之意;而况琉球传国久远,一旦而遭覆绝,谁非臣子、谁无忠爱,有不奋发而起以求绝而复续、亡而复存之策者乎!求之不得,而出于一死。彼其意,固欲得当以报国王;而值大邦之不暇,又不敢怨人谋之不忠,惟有一死以谢国王而已。奈何犹以为非义也‘!
客曰:’琉球被灭之时,琉臣中亦随风而靡,绝不闻有致命以殉社稷者。今兹二人至此时而始死,不亦晚乎‘?
余曰:’是又不然。琉球之为国,其政教向未振兴;其所以绵延以至于今者,第以地瘠民贫,无人觊觎。且世世服属中国,又不敢开罪于邻封;故苟延以至于今。及今而辟地开疆之辈,以为得此犹胜于石田,遂狡焉而逞志;尔时琉王且无如之何。如但以殉国为义,而国存与存、国亡与亡而究何补于国!故留此身以有待。直至揆时度势,实属无可如何而后出于一死,岂晚也哉‘!
客又曰:’琉臣既有殉义之人——如此二人者,其必具忠爱之念、怀奋兴之志;度其生平,亦必抱负不凡者。顾何以琉球未遭覆灭之时,绝无思患预防之计,辅其国君整顿国政,使之有蒸蒸日上之势,庶几强邻有所畏忌而不敢肆?不此之务而徒怀此忠君爱国之意,以一死谢责;抑何见之小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