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记
一:高祖以辽有援立之劳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献援立,原误”援力“。按地理志五:”晋高祖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又地理志一:”太宗援立晋。“据改。
二:榆林之关索隐谓,今山海关,隋书曰渝关,亦曰临渝关。此榆林盖临渝之声同而倒误者。
三:开泰元年落军额按纪开泰元年十一月,改幽都府为析津府。
四:本晋幽都县索隐谓晋无幽都县,唐志幽州范阳郡有幽都县,晋应作唐。
五:昌平县本汉军都县按昌平、军都并汉置县,后魏始废昌平入军都。
六:元魏置东燕州平昌郡及昌平县”州平昌“三字原脱。辑本元一统志卷一:”后魏即县郭置东燕州及平昌郡昌平县,后郡废县存,以隶幽州。“据补。
七:固节镇据新唐书地理志及太平寰宇记(以下称寰宇记)六九,应作固节县。
八:水经注注字原脱。按”雍奴者“云云,非水经经文,为郦道元注,据补。
九:因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置三河,原误”香河“。按香河为分武清、三河、潞三县户所新置,非旧有。据改。
一○:本泉山地索隐:”泉山上当有玉字。清一统志玉泉山在宛平县西北二十五里。玉河源出于玉泉山,亦名御河。玉河废县在宛平县西南。“
一一:北渡范水刘李河渡,原误”复“。据王曾行程录改。又行程录范水上有涿水,下文元和殿后有洪政殿。
一二:齐长城按此地非齐境,索隐谓齐当作燕。昌平山水记则谓北齐天保中所筑。
一三:改归化郡郡,原误”县“。据旧唐书地理志及寰宇记六九改。
一四:易故安二县地故安,原误”安故“,据汉书地理志及上文改。
一五:本汉道县索隐谓”道“当作屰,汉志注:”屰,古遒字,音字由反。“续志亦作屰,晋志始作遒。
一六:周大象二年省隋开皇十八年改涞水县”二年省,隋开皇“六字原脱。按周大象三年二月为隋所灭,无十八年。寰宇记六七云,后周大象二年省遒县入涿县。隋志云,开皇元年以范阳为遒,更置范阳于此;六年为固安,八年废;十年又置为永阳,十八年改为涞水。据补。
一七:本汉临县地唐开元四年析潞州置考异谓”“当作。索隐云:”两汉志俱无临县。唐武德二年析潞县置临。贞观元年省。开元四年复析潞县置三河县,即临故地。“
一八:石晋割地在平州之境此九字衍文。按石晋割地在太宗时,滦州为太祖以俘户置,不在十六州之内。
一九:冀阳冀,原误”翼“,据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改。
二○:广宁县汉柳城县拾遗云,汉当作唐。元丰九域志:”河北路营州下都督柳城郡,领羁縻四州,柳城一县。“汉柳城在中京道。索隐谓自此以下至”复旧地“,应移入中京道兴中县下。
二一:李万荣荣,原误”营“,据世表及旧唐书一九九、新唐书二一九契丹传改。
志第十一
地理志五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陶唐冀州之域。虞分并州。夏复属冀州。周职方,正北曰并州。战国属赵,武灵王始置云中郡。秦属代王国,后为平城县。魏属新兴郡。晋仍属雁门。刘琨表封猗卢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于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为司州牧,置代尹,迁都洛邑,改万年,又置怛州。高齐文宣帝废州为安镇,今谓之东城,寻复州。周复安镇,改朔州。隋仍为镇。唐武德四年置北州,<一>七年废。贞观十四年移云中定襄县于此。永淳元年默啜为民患,移民朔州。开元十八年置云州。<二>天宝元年改云中郡。干元元年曰云州。干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三>既而所向失利,乃卑词厚礼,与太祖会于云州之东城,谋大举兵攻梁,不果。克用子存灭梁,是为唐庄宗。同光三年,复以云州为大同军节度使。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
敌楼、棚橹具。广袤二十里。门,东曰迎春,南曰朝阳,西曰定西,北曰拱极。元魏宫垣占城之北面,双阙尚在。辽既建都,用为重地,非亲王不得主之。清宁八年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又有天王寺、留守司衙。南曰西省。北门之东曰大同府,北门之西曰大同驿。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升为西京,府曰大同。
统州二、县七:
大同县。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边,析云中县置。户一万。
云中县。赵置。沿革与京府同。户一万。
天成县。<四>本极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广牧县,唐武德五年置定襄县,辽析云中置。在京北一百八十里。户五千。
长青县。<五>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馀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户四千。
第11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