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海军战略>第16章

第16章

海军的战斗队形一直是战列线式;舰船一艘接一艘地鱼贯航驶,故称为纵队更为确切。然而从火炮的排列来看,从前队到后队,确实是面向敌人成一线展开。在规范海战中,对付这种战列线,总是攻其一翼,这已成为一条定律。正如通常口语所说,攻其前队或攻其后队,正因为舰船编成纵队,所以实际上是侧翼攻击;而且不管选定那一翼,对另一翼的攻击基本上必须放弃,因为用于另一翼的舰船数量不足,无法将攻击坚持到底。帆船时代的最高典范特拉法尔加海战,就是严格运用战列线队形进行的。纳尔逊集中其舰队主力,形成一支优势兵力攻敌之左翼,恰为敌军后队;而对付敌人右翼他只派少量舰船。他对这支较小的部队确实未曾下达不去攻击或避战的具体的命令。他一向没有这种做法。而且他还故意亲自指挥这支较小部队进行这次攻击,并根据环境以至环境的演变相机行事;结果正如事实所表明,敌军右翼的大部得以逃脱,如果他们机动得法,全部都可能幸免。敌方左翼和中央却遭到损失;这一战果正是纳尔逊企图以他的方式和他的队形所要取得的结果。他把集中攻击交由他的副手实施;他如实说:“我嘛,要做到使敌人的另一翼不致干扰。”虽然情况改变了他的行动;但那是他的计划,根据特殊的情况,尽管他确实突破敌人中央,但依然按原定计划行事,对原定的一翼进行不断的攻击,与此同时对另一翼则由纳尔逊自己所率的分队的后队舰船予以牵制。这些舰船由于成纵队前进而横插入敌人的前队战列线;当敌人前队抢风转向欲向其后队或另一翼靠拢时,它们便挡住了敌人前队接近航线,直到为时已晚赴援无效。
纳尔逊是一位深谋果敢的战术家,曾就双方舰队本身所处的不同情况,说明了为何攻此翼而不攻彼翼的理由;一般说来,攻击后队较为有利,因为前队无法支援后队,即便进行支援,也不能像后队支援前队那样迅速赶到。因为,首先它必须掉转航向;而在掉转航向之前,其指挥官必须定下决心,而很少有人能够迅速定下这种决心,除非他们预先业已得出结论。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时间。此外,攻击者要拦截敌方前队的新的运动航线,较之拦截沿原来前进航线趋前支援的后队更为容易。然而,主张攻击前队仍有其若干理由。纳尔逊于1801年曾经说过,一旦同俄国舰队遭遇,他必将攻其前队,因为前队受损势必使其队形陷入混乱,而俄国人却不善于进行运动恢复队形。这是一种特殊理由,而非普遍理由。这是出于对特殊环境的考虑,就如陆上将领对待特殊地区一样。当法拉格特通过莫尔比河要塞时,他的前队陷入混乱,大家都知道,当时情况是何等紧急。不管如何,一旦发生混乱,或多或少必将产生影响。
在日本海海战中,也是攻击一翼,而恰恰是前队。这是否就是日本人的预定目的,抑或是仅仅出于当时他们本身所处的条件,我不得而知;但其意图无疑是要引起混乱。我不想在此论证战术问题。我的主题是战略,我引用战术仅仅只是为了举例说明,无论在何地,在一切条件下,从事物的本质出发,都必须突出集中这条重大原理;并在部署自己兵力的具体方法上,也要在一个地区对敌形成优势,同时在另一地区则尽量延长牵制敌人的时间,以便使你的主攻获得圆满战果。其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处战场上可能是半个小时,在一次战役中可能以日计、周计或更长的时间。
现在,我想进一步通过例证将同样的原理和方法用于海岸的防御和进攻。当一个国家处于战争之中,它的全部边境和对方的全部边境都是进攻的对象。这就构成边境的守势方面。而边境所及的整个范围又可用为进攻的出发点。这就是此方与彼方边境的攻势方面。在陆战中,如1870年法德两国之间的战争,或如我们曾经讲过的黎塞留所进行的历次战争,其共同之点就是交战双方彼此毗邻,其政治边境不仅是共有的,而且是同一的,即双方拥有一条边界线。这种状况其实并非总是如此。最近的日俄战争,主要是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比利时曾是有名的争端迭起的战场,对当地居民来说这些争端对他们的国家没有什么利害关系。不管怎样,军事边境,即两条战线正面之间的这条界线,实际上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共有的。在海战中情况则迥然不同。在这里,海洋构成双方的政治边境,海洋尽管是共有的,但其宽度却不一致。隔在双方之间的海洋与其说是一条线,毋宁说是一个位置,它居于二者中央,将二者彼此分隔开来,这无疑是多瑙河特点的再现。这就不难看出,一个国家真正控制了海洋,英国就曾多次达到这一目的,就会真正拥有多瑙河的有利条件;就能将优势兵力或是投入防御方向,或是投入进攻方向。
1812年英国同美国之间的战争提供了两种边境范例。在加拿大和美国之间是陆上边境;美国还有海洋边境,英国对海洋边境可以为所欲为,因为它控制了海洋这个介于美国同英国诸岛之间的中央位置。在我着的《1812年战争》一书中,我已经论述了两种边境所包含的总体态势,并且还论述了每种边境的特殊条件,指出美国应在何处采取攻势,应在何处采取守势;显而易见,并非所有部位都同样有利于攻势行动,何况国家尚不拥有足够的力量可以到处作战。我之所以提起这些论述,是因为不管我自己的判断是否精确,都是为了举例说明,在任何边境线上,或在任何战略作战正面上,或在任何战斗线上,进攻的力量可能而且应当集中于一个部位,而不应沿全线配置。若米尼用简便的表达方式将这种可能表述为便于记忆的警句,它概括涉及任何军事部署的一个重要考虑;这一考虑不管是对于战役中的战略作战正面,或是对于战斗中的战术队形,或是对于边境,都一律适用。若米尼说,每一种这样的态势,严格说来,都可被视为一条线;而每条线在逻辑上和实际上可分为三个部分,即中央和两端或两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