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鼓山艺文志>第98章

第98章

达摩十八景
达摩洞在小顶峰右支,形若狮子踞地的狮子峰之上,四面峰峦降伏,涧流环绕。洞广五丈余,深二丈余,前有石壁,高一丈二尺许,阔二丈余。古人以石壁在面前,故取达摩面壁之义,现壁间有清盐商魏杰题”面壁“两大字,洞中有灵泉一壑,甘露可饮,大旱弗竭。洞外附近有岩石一片直立,上刻十八景之名,及七言诗十八首。十八景为:①达摩面壁;②南极升天;③仙猿守峡;④老鹤乘云;⑤仙人巨迹;⑥福寿全图;⑦蟠桃满坞;⑧玉笋成林;⑨蚁艇渡潮;⑩渔灯普照;(注11狮子戏球;(注12金蟾出洞;(注13伏虎驮经;(注14神龙听法;(注15铠甲卸岩;(注16慈航架壑;(注17八仙岩洞;(注18千佛梵宫。以上十八景,均相距不远,可以畅游。有的是夜景,须留宿该洞,须及时观赏,才有意思。洞右”仙猿岩“高五丈余,似猿坐而听讲。洞左为”八仙岩“,列嶂重叠,耸秀如画,洞口石壁镌”八仙岩“三字。近岩前后有千佛庵、福泉庵、刘海台、金蟾洞、蟠桃林、葛仙岩、曼倩居诸胜。洞后有宋时建的”望州亭“,今已废。石灶传系灵峤初入山时,炊饭于此。洞前有石池、仅容斗水,盛夏不竭。下有灵峤岩。岩侧一巨石,如独木冲天,高约十余丈。岩下为”降龙洞“,祀有开山灵峤禅师法像。洞广五丈余,深三丈余,远吞山光,平挹江濑。洞附近有古梅万株,环抱如屏,花开时,红红白白,如际晚霞,如漫天雪,香闻数里。立洞口,俯视田畴,曲折回旋,成”福“、”禄“、”寿“、”喜“四字,秧穗平分,点画不苟。洞口有石船、帆棹俱全,魏杰题”慈航“二字。渡石船,有”龙首岩“,上有灵泉滴之,大旱不涸,注以石龙,流于洞侧。左有”伏虎洞“,前一巨石,如虎皈依。又有玉笋峰、太乙洞、木公庵、卸甲石、翠峰阁、定空洞、莲花洞、北斗岩、紫竹亭、华岩洞、华藏海、福尔庵、三会塔等,以上诸景,或以景胜,或以形名。
寺北的游程
寺北胜景最着者。推屴崱峰与白云洞,唯路径较崎岖,昔人多畏难而止。最近自曾汀藩先生亲自督造一条”鼓通路“,从寺起经大顶峰口、越凤池山、绕白云小顶峰(有两岐路达白云洞),循柯坪下岺,渡溪桥,复上岺,至鼓岺之梁厝窟止,长约十华里。沿途铺石,建小亭,岐路处竖立界碑为引,旁栽乌栢五千株,从此寺北之游,始无跋涉之苦。关于寺北胜迹,共计四十四处,兹录如下:屴崱峰、天风海涛亭、海天一览亭、白云峰、忘归岩、缒猫石、调象庵、凤池山、浴凤池、石鼓岩、观音掌、塔石、云卧庵、佛手岩、风动石、栖船岩、椁石、海音洞、佛头岩、腾云寮、青龙寮、梅花寮、白云洞、吼雷湫、印月潭、金刚石、云屏岩、三天门、吽佛岺、龙脊道、天梯、元真庵、说法台、龙舌岩、观瀑台、化龙桥、凡圣庵、通天洞、挹翠台、东山岩、卧潭桥、积翠庵、胡忠节墓、烈潭亭。
攀登屴崱峰
循寺后曲折向北行,约数百武,有池围以石,山岩诸水汇于此,盖即寺之蓄水池。凡寺内所用之自来水,悉于此引流,设管通之。过此,行约五里,至白云小顶峰,有石如鼓,径二丈,据云:鼓山即因此得名。再行约里许,地有窦泉涌出,称神泉,大旱祷雨辄降,而《请雨记》与《鼓山铭》则镌岩上。旁有忘归石、缒猫石,更上,石愈峭峻,约二里,至屴崱峰。峰为鼓山绝顶峰之别名,一名大顶峰,海拔二千九百英尺,约高十余里,状如覆釜。山顶常为云气所笼罩,必须天气晴明,登临其上,始可举目远眺。夜半登绝顶峰,可看日出,唯须逢极好天气,才能如愿。峰前有”海天一览亭“乃宋淳熙间僧元嗣建,初名水云,后朱熹据赵汝愚诗句,改为”天风海涛“,并书此四字刻石。不久以前,林秉周曾重修之。现亭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为风所毁。此外,明代汪文盛在其附近亦题有”青天白日“四字。此峰从下望,虽颇尖税,但既登其上,则宽旷平地,周围有一里多。又闻其旁,从前有神泉喷于石壁中,可以愈病。清代遇有大旱,官方常祈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