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鼓山记
予于鼓山三至矣,皆秋冬时,山容敛而涧水枯。于明媚之象无睹也。又时年少,于山水有登涉之兴。未尝有胶结之情,所得缘分终浅薄耳。十余年来,更尝世故,厌逐尘嚣,益思于崖深磵阻之乡,逃形匿影,以全其天,牵于家累,不能遽自远引。旦晚且束装北行,然欲营菟裘,何尝一饭不在泉石间也。
岁之辛卯午月,霪雨弥旬,山浮谷涨,乐安成君景召游闽将归。弭棹于江不得发。时主予年友凤谿家。凤谿以为与待晴城市,不如观涨于山中,登莫如石鼓宜矣。亟招予,舆出东郊。时平畴秀苗,缛绿如毳,东峰诸岩,雨后泉泻,远望如雪初消,屴崱峰则在烟霭中,乍卷乍舒,如隔幔窥游人之屐。迤逦二十余里,至下院,松阴积翠,苍茜郁盘,而树杪百重泉奔流直下,夹涧皆悬瀑,引人入胜。及寺作供,趋灵源洞,望午潮方上,洪江无际,若身在瀛岛中。喝水岩向苦无涓流者,兹则奔鲸怒龙,腾跃吼激,与两崖峭壁,斗健争奇,真希有之观,向固屡游而不庶几遇焉者也。
瀹泉煮茗。徙倚徘徊,日日灰归寮,而顶峰复为云埋,知夜必雨。漏半,果檐滴沥有声,与山上松涛,相为响答。拥被与凤谿谈身世事,万感交集。凤谿有悼亡戚,久不忘,予慰解之。然身之迷途,正无暇自遣也。晨起,顶礼梵王,饭于恒涛和上方丈,遽别归,和上欲留不可。自省既不能与山为缘,即半日清闲福非易受,愿迟十年后归依,折脚铛边作粥饭僧也。
因取道舍利窟,时云海初涌,自远而近,自下而高,顷刻身在微茫中,大地山河,万象消灭。不意冥观中,竟有浑融气象,于是肩舆直下。夹道泉声相送,至山门,与景召坐而言别,云霞卷而赫曦张,境界又一变矣。
是行也,以游山则非其时,以送别则非其地,以匆匆行役之身,而假一日之游适,亦非其志。然景因雨后得奇,侣因志合得胜,至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虽信宿匆匆,然所得于山者,固已不侔于前矣!
少陵云:“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人生百年如远行客,惟山林岁月,庶几息几者受之,他时收拾残骸,栖身空界,杖履往来,不在东林,即在北寺,试与凤谿盟,不知谁先着归鞭也?——
《朴学斋集》卷七
道光七年(1827年)刊本
朱士琇(1715~1780年)字瞻,福建建宁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进士,官山东夏津县。
游鼓山记
山在福州城东四十里,取道水陆皆可至。山之胜有:屴崱峰、喝水岩、舍利窟等处。山中寺殿雄丽,容僧五百余人。其先主僧精法,为满州大吏所礼,四方施者日至,故鼓山为福州名寺,往来游僧多假为名。
雍正乙卯,余试福州,以不合格,黜于贡院,因从二客住游,时八月十一日也。屴崱峰险未游,游者:喝水岩、舍利窟。喝水岩一名国师岩,传唐有僧为国师,坐岩说法,恶岩下水声,喝之,水遂隐不见云。前岩临涧,涸无水,涧壁勒大书:“寿”字,衡纵皆丈许,不知何人所书也?左升降石磴数十,至观音亭为中岩。亭傍石凿龙首,水出龙口琮然鸣,云:即前岩涧下水,辟师喝,因涌亭中,后人饰之。
后岩俯瞰乌龙江,江出履下,如委白帨在地,甚可喜。左有乱石数堆,即登屴崱峰道也。三岩凡三亭,皆相蔽大石不得见。岩中草树清美,当秋虫鸟声,颇异人世。由山寺至岩,左转一里而近,僧为导。舍利窟藏舍利。背岩穿松,行三里许,入石门二重,有犬出吠。主窟僧名院监,导僧常院监窟中,述在省大吏,就窟视舍利者甚众。窟室广轮三亩余,周室多怪石老松,余与二客婆娑松石间,意欣然乐之,从僧求视舍利不可得。夜归寺,索笔为,凡宿鼓山视再夕,徒步往,返则舟——
《梅崖居士文集》卷六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刊本
李拔生平见《诗》。
第8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