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鼓山艺文志>第128章

第128章

福州鼓山庋藏经板目录序
佛典雕镌,昔人惟称宋刻,近年于敦煌石室发见佛典,有唐末及五代刊者,乃知刻经始自唐末,然东国扶桑于神护景云四年已刊《无垢净光经》、《陀罗尼》四种,其古印本犹存法隆寺中,考彼时代,当吾唐国大历五年,较敦煌发见者尤胜,遂为世界最古佛典雕版焉。尔后东国扶桑,历宋迄清,雕板日盛,印传之本于今颇有存者,而珍逾球璧。残楮一卷值及数百乃至千金。良由彼土学者,博闻好古,深识雕版意趣。近今且有宁乐刊经史等诸书传布,为佛典雕板系统之研考,而吾国缁素犹未闻于此少加意者,不其憾欤!
昔年余游鼓山,览彼所雕《法华》、《楞严》、《永嘉集》等,楷字方册,精妙绝伦,以书法言,亦足嫓美唐、宋,而雕工之巧可谓神技,虽版角有少腐阙者,亦复何伤,弥益古趣耳。又复检彼巨帙,有清初刊《华严经》及《华严疏论纂要》、《憨山梦游集》等,而《华严疏论纂要》为近代所希见者。余因倡缘印布,并以十数部赠与扶桑诸寺。乃彼邦人士获斯秘宝,欢喜忭跃,遂为摄影镂版,载诸报章,布播遐迩。因是彼邦佥知震旦鼓山为庋藏佛典古版之宝窟。然鼓山经板虽驰盛誉于异域;而吾国犹复湮没无闻。逮及前岁,李圆净居士乃劝请观本法师往住鼓山,理整经板,并辑目录以开流布之端绪。尔者目录辑就,虚云、观本二老人悉有序言,圆净复请余别书弁辞,以赞鼓山雕板殊胜,为略述之末尽意耳。
岁次甲戌十二月,晋水尊胜院沙门演音——
《鼓山涌泉寺经板目录》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印本
陈慧剑(1925~?)江苏泗阳人,现任台北市高啇中文教员。
弘一涌泉寺访经记
一九二九年四月间,弘公在中国南方第一次接触到亚热带的火焰,向他那瘦削的形体上侵袭而来,他在闽南佛学院的小楼上,已耐不住初来的炎热,便有意回到春寒未退的温州城下寮。
这时,他与南闽的因缘还没有成熟,因此还没有动念头在这里长期住下去,他内心真正要把那一块地方当作茶毗色身之所,不是群山郁郁的南闽,而是夏丐尊为他建造小屋三椽的“晚晴山房”.
热——是他急于及早离开南闽的第一因;他的色身之脆弱,不仅酷寒使他无法强撑,而太烈的长夏也同样令他如坐热风之中。
因此,在四月下旬,便买舟北上,可是,因为海轮要经过福州,福州以“鼓山”闻名于佛教界,当代禅宗大师——虚云老和尚,便是鼓山的中兴人物。
当时与弘公同时北上的,有佛教界知名的居士——苏慧纯陪伴,他们在福州下船,便趁兴参礼鼓山佛刹,挂单在涌泉禅寺。
鼓山在闽江之北,福州的东郊,也是福州风景区。
由于涌泉寺是历史上着名的佛刹,它底藏经楼上藏书极多,又不乏古代的珍本、手写本。因此,弘公便在此盘桓,留恋,除了欣赏名刹景物,便把自己埋身在经书之间,从事短暂的整理工作。
在涌泉寺的藏经楼上,他无意中发现了这所名刹中,藏有当代最古老的、最精致的刻本。同时,有世间不可一见的佛学着作《华严疏论纂要》。这一发现,使他动念要影印这部《藏经》中未收入的珍品。
在这里,他对中国刻经事业,作了如下的研究:
1.当敦煌石室未发现以前,世人对佛经在中国古代的刻本,概称“宋刻”,而不知有唐、五代。
2.敦煌石室之秘被揭开,乃发现中国刻经事业,自唐末开始。可是,该要令人注意的是日本国内,当他们神护景云四年,已刊刻过《无垢净光经陀罗尼》等四种,这古经的藏本,还收在日本东京法隆寺的书楼上。由此追索,日本的刻经时代,当在中国唐代大历五年,这比敦煌所发现的古本更早,这该是世界上最古的佛经版本。
3.自那时起,日本刻经事业,日益精盛,他们的古本藏经,即使是断简残篇,也是视如珍宝,这该是日本学者的博学深修,对刻板佛经,有浓厚的修养与体认的结果。
4.在鼓山,弘公发现那里所藏的《法华》、《楞严》、《永嘉大师集》等雕本,是楷字方册,精古无比,书法可上追唐宋,在技巧上已登峰造极。在那一堆古藏书中,发现清初刻印的《华严经》及其《疏论纂要》,《憨山大师梦游集》为近代的珍品。
基于上述的研究,弘公当这一年由温州再度经过白马湖小住,到上海时,请苏慧纯居士发心印《华严疏论纂要》二十五部,二十五部的印行,恐怕是历史上印行最少的一种书了。这是弘公对佛学典籍保存的一种心愿。
书出版之后,其中十三部送给中国学术界及佛教丛林,另十二部送给日本友人保存。
那时,弘公另一位崇拜者——日本出版家内山完造在所着《上海霖雨》中写道:“……夏先生将这位和尚向我介绍,我才知道他是弘一法师。……他说,还有一种《华严疏论纂要》的书,正在印刷中,这书只印二十五部,想把十二部送给日本方面,将来出书以后,也送到尊处,拜托你。……我因此因缘,就将快出版的《华严疏论纂要》十二部,决定了赠送范围,下列十五处: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大正大学,东洋大学,大谷大学,龙谷大学,京都东福寺,黄蘖山万福寺,比叡山延历寺,高野山大学,大和法隆寺,上野宽永寺,京师妙心寺等。”(着者原注:十二部是第一次赠送,后三部是后来要去的。)
大师在涌泉寺流连二十多天,便收拾再从海道回到温州城下寮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