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东观汉记(下)>第68章传十三11

第68章传十三11

类聚卷六九
梁鸿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着书十余篇。(一八)御览卷三九二
梁鸿病困,(一九)与高伯通及会稽士大夫语曰:”昔延陵季子葬于嬴博之间,不归其乡,慎勿听妻子持尸柩去。“终后伯通等为求葬处,有要离冢高燥,众人曰:”要离,古烈士,今伯鸾亦清高,令相近。“遂葬要离冢旁,子孙归扶风。御览卷五五三
(一)”梁鸿“,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袁宏后汉纪卷一一亦略载其事。
(二)”以童幼诣太学受业“,此下二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七二引同,今据增补。御览卷八四七引亦有此二句,惟”礼、诗“作”诗、礼“。
(三)”坐“,原无此字,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七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比舍“,聚珍本同,御览卷七五七引作”同房“。
(五)”灭灶更燃火“,此条书钞卷一四三、永乐大典卷一四九一二亦引,字句较简略。
(六)”牧豕于上林苑中“,姚本按云:”东汉高贤居贫多牧豕者,如吴佑、孙期、尹勤辈,岂皆学公孙丞相耶?无诋为牧猪奴也。“
(七)”问所失“,此句姚本、聚珍本作”问所失财物“,类聚卷八、御览卷八六八引作”问所烧财物“。
(八)”友“,据上文当作”友善“。
(九)”乡里“,原误作”乡皇“,聚珍本不误,今据改。”孟氏“,袁宏后汉纪卷一一作”赵氏“。
(一)”乃求之“,此句下原有”女布襦裾,鸿曰:此真梁鸿妻也“三句。此三句系节引,删削颇多。今全删去,以御览卷三七三所引三十五字补之。
(一一)”名孟光“,原无”名“字,聚珍本有,汲古阁刻本和武英殿刻本范晔后汉书亦有”名“字,今据增补。惠栋后汉书补注引田艺衡说谓”孟“字衍。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范晔后汉书校勘记云:”张森楷校勘记谓本传作孟氏女,复名’孟光‘,则’孟孟光‘矣,非词也,据此可见孟光确姓赵氏。今按:御览五百二及袁纪均无’名‘字,不成文理,疑本作’字之曰德曜,名光‘,后人习见’孟光‘字,妄改’名‘字为’孟‘耳。“御览卷三八三引云孟氏女”名光“,可证有”名“字是,又”孟“字为衍文。此条御览卷四六七、卷六九五亦引,文字简略。御览卷三八二引与此出入较大,今录全文如下,以供参考:”梁鸿同郡孟氏,其女名光,状貌丑而黑,力能举石臼,择而不嫁,至年三十,鸿闻而聘之。“御览卷三七八、记纂渊海卷八一、合璧事类卷三引与御览卷三八二引相类,文字节删较多。
(一二)”诵书“,聚珍本作”诵诗“。按字皆不误,范晔后汉书梁鸿传云”诵诗书“。
(一三)”华色“,姚本、聚珍本作”华阜“。按”华阜“二字是,与范晔后汉书梁鸿传合。
(一四)”含金“,姚本、聚珍本同,范晔后汉书梁鸿传作”含含“。按”含金“二字是。姚本按云:”此鸿避地居齐、鲁,将适吴而作也。诗一章二十六句,词调和平,不落楚骚窠臼。吴郡顺帝时始分,故本书作’会稽‘。“
(一五)”皋伯通“,或作”高伯通“。”庑“,堂边的廊屋。
(一六)”每归“,原无此句,聚珍本有,御览卷三六五、卷七一引亦有,今据增补。此句御览卷八二九引作”为事归“。
(一七)”伯通异之“,姚本同,聚珍本作”伯通察而异之“,御览卷八二九引与聚珍本同。
(一八)”遂潜思着书十余篇“,此条类聚卷一九亦引,但仅有首句。
(一九)”梁鸿病困“,此句上书钞卷九二引有”梁鸿,字伯鸾,扶风人,隐于会稽“数句。”困“,范晔后汉书梁鸿传同,聚珍本作”因“。按二字于义均通。如作”因“,则应属下句读。
高凤
高凤,(一)南阳人,(二)诵读昼夜不绝声。(三)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以竿授凤,令护鸡。凤受竿诵经如故,(四)天大雷,暴雨流淹。(五)凤留意在经史,忽不视麦,麦随水漂去。(六)类聚卷八五
乡里有争财,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争者感之,收兵谢罪。(七)聚珍本
高凤,字文通,南阳人也。凤年老,执志不倦,(八)声名着闻。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凤本巫家,不应为吏,又与寡嫂诈讼田,遂不仕。文选卷四任昉奏弹刘整李善注
(一)”高凤“,范晔后汉书卷八三有传。又见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六、司马彪续汉书卷五。
(二)”南阳人“,姚本、聚珍本同,御览卷八三八引作”南阳苑人“。按”苑“当作”叶“,南阳郡无苑县,而有叶县,范晔后汉书高凤传正作”叶“。御览卷六一一引谢承后汉书云高凤”南阳蔡人“,”蔡“字亦”叶“字之误。
(三)”声“,原无此字,姚本、聚珍本同。书钞卷九七、卷九八,类聚卷五五,御览卷六一六引皆有”声“字,今据增补。
(四)”凤“,原无此字,姚本、聚珍本有,御览卷六一六、卷八三八亦有”凤“字,今据增补。
(五)”流淹“,姚本、聚珍本作”淹没“,御览卷八三八引作”流潦“。按”流潦“二字于义较长。
(六)”麦随水漂去“,此条类聚卷五五、合璧事类别集卷五八亦引,文字疏略。
(七)”收兵谢罪“,此条姚本无,聚珍本有,不知辑自何书。范晔后汉书高凤传云:”邻里有争财者,持兵而斗。凤往解之,不已,乃脱巾叩头,固请曰:’仁义逊让,奈何弃之!‘于是争财者怀感,投兵谢罪。“
(八)”执志不倦“,原无此句,聚珍本有,御览卷七三四引亦有,今据增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