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范晔后汉书卷二二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二。
(二)
“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此句原无,范晔后汉书景丹传云:“王莽时举四科,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李贤注云:“东观记曰:’王莽时举有德行、能言语、通政事、明文学之士。‘”东观汉记有“丹以言语为固德侯相”一句,文义方完,今据范书增补。
(三)
“景丹率众至广阿”,此句原无,御览卷七八引有,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句,惟删“景”字。据范晔后汉书景丹传所载,更始立,遣使者徇上谷,景丹与连率耿况降,丹拜上谷长史。王郎起兵,丹与况共谋拒郎,况使丹等统兵南归光武。
(四)
“恩意甚备”,此条御览卷三五八引作“景丹将兵诣上,上劳勉丹,出至城外兵所,下马坐鞍旃毾上”。末句“上”字下姚本、御览卷七八引有“设酒肉”三字,当以“上设酒肉”四字作一句读。
(五)“光武以景丹为骠骑将军”,光武即位时,以丹为骠骑将军。
(六)“邑”,此字原脱,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五一引亦有,今据增补。
(七)“故以封卿”,此条书钞卷四七引作“景丹,栎阳人,帝谓丹曰:’今关东,王故乡也。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故以封卿也。‘”字句与御览卷二所引稍异。
(八)“见上在前”,此句姚本作“上在前”,聚珍本作“在上前”,御览卷七四三引亦作“在上前”。
(九)
“卧而镇之可也”,此条姚本作“景丹拜弘农太守,丹时病,帝以其旧将,欲令强起领郡事,乃夜召入,谓曰:’弘农逼近京师,知将军病,但得将军威重,卧以镇之足矣。‘”聚珍本首句无“景丹”二字,又无“丹时病,帝以其旧将”二句,“帝”作“上”,余与姚本同。按姚本系据陈禹谟刻本书钞引,陈本书钞惟“弘农逼近京师”作“贼逼近京师”。聚珍本亦据陈本书钞,字句又略作删削。
王梁(一)
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武强为侯国。(二)水经注卷一王梁为中郎将,与景丹、祭遵合击蛮中,(三)破之,诏梁别北守天中关。初学记卷七
(一)“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范晔后汉书卷二二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二、华峤后汉书卷一。
(二)
“以武强为侯国”,原无“武强”二字,水经注卷一云:“衡漳又东北右合张平口故沟,上承武强渊,渊之西南水侧有武强县故治,故渊得其名焉。东观汉记曰:’光武拜王梁为大司空,以为侯国。‘”所引东观汉记因承上文,“以为侯国”句省略“武强”二字,今增补。按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载严不职封武强侯。两汉时无武强县,惠栋后汉书补注疑为乡亭之名。范晔后汉书王梁传云:“世祖……即位,议选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卫作玄武‘,帝以野王卫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于是擢拜梁为大司空,封武强侯。”
(三)
“祭遵合击蛮中”,此文原误脱为“蔡遵合击蛮”,今据聚珍本校正。范晔后汉书祭遵传云:“建武二年春,拜征虏将军,定封颍阳侯,与骠骑大将军景丹、建义大将军朱佑、汉忠将军王常、骑都尉王梁、臧宫等入箕关,南击弘农、厌新、柏华蛮中贼。”
马成
马成为郏令,(一)上征河北,成羸衣步担,渡河诣上。御览卷八二九
马成缮治亭障,(二)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保壁,起烽燧,十里一候。书钞卷一一九
(一)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范晔后汉书卷二二有传。又见汪文台辑司马彪续汉书卷二、华峤后汉书卷一。“郏”,原误作“郯”,聚珍本作“郏”,范书马成传同,今据改正。
(二)“缮”,御览卷三三五引同,聚珍本作“善”,类聚卷八引亦作“善”。“亭障”,聚珍本作“障塞”,类聚卷八、御览卷三三五引同。
刘隆(一)
建武时,天下垦田多不实,诏下州郡检核其事,百姓嗟怨。时州郡各遣使奏事,帝见陈留吏牍上有书,视之,云“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帝诘吏由趣,吏不服,抵言于长安街得之。帝怒。时东海公年十二,在幄后言曰:“吏受郡敕,当欲以垦田相方耳。”帝曰:“即如此,何故言河南、南阳不可问?”对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帝令虎贲诘问吏,吏首服,如显宗言。遣谒者考实,具知奸状。(二)类聚卷一六,御览卷一九五、卷六六
第80章传六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