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本草述钩元><篇名>茯苓

<篇名>茯苓

内容: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其枯折槎。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
余地内。以铁锥刺地。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颂)
甘淡而平。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东垣曰。降也。阳中之阴。(甘和而淡。淡为天
之阳。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通水道。二说固相合。)白者入手太阴
足太阳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赤亦胜白。
(仲淳)诸本草和中益气。除湿理脾。调脏气。开腠理。逐水准火。生津导气。开胸腑。治
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安心神。止忧恚惊悸。消痰润肺。止咳逆。利胸中痰水。愈消渴及呕
吐。并大肠淋沥。水肿淋结。伐肾邪长阴。治肾积奔豚。利腰膝间血。疗遗精白浊。酒浸。
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童元。(海藏)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准。(东垣)小便多者能止。
结者能通。(又)伐肾邪者。小便数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
走气。(海
伐肾邪。取其淡而利窍。以平其气也。(类明)茯苓分阴阳而导湿。盖病于湿则阴阳混淆。
升降之职不行焉。茯苓气薄。为阳中之阴。上行导气。下行利水。故阴阳分判。而湿淫平也。
(又)茯苓利水。何又生津。讵知清阳上布。故浊阴下行。而气乃化。津乃生。经曰。脾主
为胃行其津液。是岂脾无真阳之运化。而能生胃中之津液哉。即此可悟茯苓除湿之义。凡药。
气重者主气
亦能补虚固肾。(文清)成于阴而生于阳。得老松之气浓。其质阴也。其气阳也。感土水之
气而成质。故其味甘平。补中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有补有泻之药也。(仲
淳)其治上焦或同于益真气者。以致阳而布其升清之化。或同于祛痰行气者。即于升清阳中
以达其浊阴之降。治下焦或同于分理导水者。达阴而致其降浊之化。或同于健脾和气者。即
降浊阴中以还其清阳之升。未可徒以下渗概之也。取白者。蒸晒三次。为末。以牛乳汁和膏
服之。或蜜浸。或酒浸。封固。百日后常服。不饥延年。肠化为筋。通神致灵。入五苓散。
利水除湿。暑气胜。则去桂。入六味丸。能伐肾邪。入补心丹。则补心安魂养神。得人参白
术橘皮山药扁豆芍药甘草。为补脾胃之上药。得二术泽泻车前白芍橘皮木瓜猪苓。为消水肿
之要剂。胸胁气逆胀满。茯苓一两。人参五钱。每服三钱。日三服。血虚心汗。(独心孔有
汗。别处无。)思虑多则汗亦多。宜养心血。以艾汤调茯苓末。日服一钱。浊遗带下。丈夫
元阳虚惫。精气不固。小便下浊。余沥常流。梦寐多惊频遗。并治妇人白淫白带。白茯苓去
皮四两作匮。以猪苓四钱半入内。煮二十余沸。取出日干。择去猪苓。为末。化黄蜡搜和。
丸弹子大。每嚼一丸。空心津下。以小便清为度。忌米醋。小便淋沥不禁。由心肾俱虚。神
志不守。白赤茯苓等分为末。以新汲水洗去筋。控干。用酒煮地黄汁。捣膏搜和。丸弹子
大。每嚼一丸。空心盐酒下。消渴。由于上盛下虚。心火炎烁。肾水枯涸。不能交济而成。
白茯苓黄连各一斤。为末。熬天花粉作糊。丸梧子大。每温汤下五十丸。按世俗恒言茯苓淡
渗。观上数方。则补益心肾良多。且其用又似补阴为多。李氏所谓味重主血。义不谬也。
〔论〕茯苓本古松灵气沦结成形。之颐谓其精英不发于枝叶。而返旋生气吸伏于踵。
所谓真人之息也。夫松秉真阳之性。凌冬不凋。乃其入土久而结茯苓。即根极至阴之下。而
真阳之凝结。更有如斯者。隐居言其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色理无异。不可想见其真阳
之贞固哉。第其味淡。淡写天之阳。阳当上行。而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又宜利水而下泄。

其气和。实和于至阴以归至阳。故始终惟有一淡。(海藏谓茯苓甘平。如何是渗利。兹举阳
吸阴阴归阳之义。以实甘平。然后知海藏之说不妄。盖甘具五味。平具五气。乃阴阳之合也。)然淡本于甘。则阴阳相含之真气。已入中土而神其清浊之升降矣。诸本草谓其和中益
气。除湿理脾。逐水准火。(水火即阴阳之气所化。清阳不升。则郁而为火。浊阴不降。则
郁而为水。茯苓气阳质阴。合于水火之升降。但其味至淡。不能专功耳。)调脏气。开腠理
者。是在中土而致其清阳之气于上也。即其致清阳于上。而导浊阴于下者。亦此也。更宜究
者。清浊本之阴阳。阴阳兆于水火。水火赋之心肾。如甄权所谓善安心神。与本经忧恚惊悸
之治合。如好古所谓秘精。亦与别录长阴。日华子暖腰膝之义不远。然则用茯苓者。不得徒
守淡渗之说。而当思其从阳吸阴。吸阴归阳之元机矣。至所云安心神。秘精气。请更悉之。
心内阴而外阳。肾内阳而外阴。内者是神是主。外者是气是用。经曰。阳中之太阳心也。惟
茯苓禀真阳之粗气。却能吸阳中之阴以归阳。(阳中之阴为血。血者神气也。)是其能益心血
者也。阴既得宅于阳中。则神定而气充。是又谓之益心气耳。秘精之说。亦不外此。总之。
在上者阴宅于阳中。则火有主而下交于水。即得水中之火。从地气而蛰藏。在下者阳宅于阴
中。则水有主而上交于火。即得火外之水。从天气而发育。此所谓神足而气充。气充而精盈。精盈而气固者也。
虚而上有痰火。下有湿热者。最宜。若劳役阳虚。小便多汗多者。禁用。(文清)衍义
补遗谓阴虚者。未宜。小便素利者。过服助燥损明。嵩言兼补阴之剂。可用。但不宜入燥剂
中耳。非比猪苓一味。诚为淡渗。阴虚者。当忌之。
〔修治〕坚白者良。去皮。更宜水飞去筋。若误服之。令人眼中童子并黑睛点小。兼
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