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本草述钩元><篇名>蔓荆子

<篇名>蔓荆子

内容:其枝小弱如蔓。故名。
气味苦辛。微凉。气清味薄。阳中之阴。入手足太阳经。主治凉诸经血。益气明目。利
关节及九窍。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搜肝风。散风邪。治太阳风头痛。头沉昏闷。除昏
暗。止目睛内痛。及目泪出。方书主眩晕螈。颈项强痛。腰痛挛痞。行痹着痹。并耳鼻齿
病。蔓荆子禀阳气以生。兼得金化而成。(仲淳)气清味辛。体轻而浮。上行而散。故主头
面风虚之证。(濒湖)蔓荆之治。何以于头目为先。盖阳气先于天表。而乃及于经脉。正所
谓卫气充周。而后精专者入于脉也。
〔论〕蔓荆春因旧枝而生小叶。至夏茂盛作花。是秉春温之气以生。夏热之气以长。
九月结实。是因深秋凉降之气以成。其味始尝之多苦。后味之有辛。更有微凉。正其气化之
应也。先哲曰。假令自地而升天。非苦无以至地。非温无以至天。故用苦温之剂。假令自天
而降地。非辛无以至天。非凉无以至地。故用辛凉之剂。凉固在天之阴而降地者也。蔓荆从
苦温而成于辛凉。以升天始。以降地终。夫有温升。始有凉降。而有凉降。乃以成其温升。
(阳不得阴。则阳无以化也。)东垣曰。诸阳气皆根于阴血。阴受火邪。则上乘阳分。而阳
道不行。此味成于凉降。能凉诸经之血。不使火邪乘于阳分。且阳得阴以化。而阳道行。绎
东垣数语。足以明其功用矣。世第以其辛温升散。推为风剂。孰知有妙于凉降以成其温升。
不使阳之戾气。化为风眚者乎。(凉血则阳得阴以为守。而风木之气化自平。故此味专治内
风。凡方书中用疗风证。须识此义。)或曰。本经首治筋骨间寒热湿痹拘挛。此凉血之故欤。

气也。虽水谷之悍气入卫。不能入于脉。然卫气充周。和调五脏。洒陈六腑。遂能入于脉。
是有充周之气。乃有精专者以入于营。固无二气也。然则如上主治。岂能外于温升之气乎。
第温升之气无凉降。则阳中无阴。与经所谓至阴虚天气绝者无二义。惟此味本温升之气以归
凉降。有阴降而阳随之化机。故能使阳入阴中。而营气得以贯注。遂为筋骨之利。而痹者通
挛者伸耳。先哲言营之机不动。则卫气不布。斯语可互为参也。(即伏虎丹之治瘫痪。拯济
换骨丹之治半身不遂。茯神汤之疗心痹。小乌犀汤之治行痹。神效黄汤蔓荆子汤苦参汤之
疗着痹。有一不由于营卫之合以致其用者乎。更参苦参汤。乃治营虚卫实而肌肉不仁者。可
知兹味之用。以阴而达阳。即由阳以彻阴也。)再如洁古谓其凉诸经血。又曰气清。别录言
其益气。大约凉血益气。妙皆以清气为关捩子。盖其气清者。阳得阴以化。东垣所谓阳道得
行。即此是气益矣。故气虚而头疼。气虚而着痹。气虚而胸次痞。率于补气中用之。不可想
见其气清即气益之微义欤。至其并能化阳之戾者。以气之虚者欲补。此能清其气以达之。气
之戾者欲散。此更能清其气以化之。总之于气胥益也。(观螈一证。有牛黄散治其虚。更
有胃风汤独活散治其实可见。)然则此味先入何经。乃合于凉血。以奏益气之功欤。曰。手
太阳小肠受邪。蔓荆子除之。此说最当矣。夫心为火主。气者火之灵也。而小肠与之合。心
不司气化。而小肠为心司气化之权。又心主血。而小肠即为血化之府。东垣所谓诸阳气根于
阴血者也。况小肠经脉。上会诸阳于督。下会诸阳于任。其上而受诸阳之施化者。实下而根
柢于真阴之熏蒸也。所谓小肠之邪。即病于气化不清。除小肠之邪。非即凉血而令气清。气
清而令气益乎哉。彼洁古云入太阳者。固包举手足两经而言矣。
〔修治〕去膜。打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