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本草述钩元><篇名>桑

<篇名>桑

内容:桑有数种。白桑叶大如掌而浓。鸡桑叶花而薄。子桑先椹而后叶。山桑叶尖而长。
俱取土内嫩根。剥皮用。
桑根白皮气味甘辛寒。甘浓而辛薄。(有兼苦者。有兼辛者。必择用辛者乃合。)可升
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阴经。续断桂心麻子为之使。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
崩中绝脉。补虚益气。治肺气喘满。虚劳客热头痛。及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调中下气。
消痰开胃。煮汁饮。利五脏。入散用。下一切风气水气。方书治咳嗽嗽血吐血。鼻气耳聋。声喑口病。中风往来寒热。虚劳发热。反胃胁痛。挛痹行痹香港脚。消瘅黄胆。泄泻。大小
便不通。小便不禁。溲血淋。肠鸣痫。桑根皮泻肺中火邪。非泻肺气。泻邪即所以补正也。(天益)桑根皮虽入五脏。而以脾为主。盖伤中者。中土受伤。以致五脏劳极耳。羸瘦
即肉极。崩中绝脉即脉极。补虚者补脾土之虚。益气者益中央之气也。(之颐)甘以固元
气之不足而补虚。辛以泻肺气之有余而止嗽。(东垣)钱乙泻白散。治肺热咳喘。面肿身
热。用桑根皮炒一两。地骨皮焙一两。炙甘草五钱。每用一二钱。入粳米百粒。水煎。食后
温服。此方乃泻肺诸方之准绳。罗氏谓泻肺火邪。非泻肺气是也。得天麦冬贝母沙参百部
五味子款冬薄荷甘草枇杷叶。为治嗽要药。得芍药薏仁木瓜茯苓橘皮赤小豆。为治水肿之
神剂。咳嗽吐血甚者。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泔浸三宿。刮去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
干为末。每服一钱。米饮下。消渴尿多。入地三尺桑根。剥取白皮。炙黄黑。锉。以水煮浓
汁。随意饮之。亦可少入米。勿用盐。产后下血。桑白皮炙。煮水饮之。小儿火丹。桑
根白皮煮汁浴之。或为末。羊膏和。涂之。
〔论〕本经言桑根白皮补益功甚巨。按典术云。箕水星精。散而为桑。种树书云。根
下尝培龟甲。易茂不蛀。(龟神在坎。故桑以龟为食。)郭子章又言。桑无不宜之土。合而绎
之。则知此木乃水土合德以立命者。其气寒。其味甘。甘而有辛。犹人之脾气散精。上归于
肺。正水土合德之所化也。人身脾肾之气。至于肺。则归于在天之阳矣。阳畅而阴自降。则
能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矣。桑根皮之治伤中劳极羸瘦及崩中绝脉。补
虚益气也。岂非甘寒而致用于辛者。阳固无阏。而阴自和以降欤。夫水土合德以为阴。犹中
土之从乎地气也。辛甘合德以为阳。犹中土之从乎天气也。此味主伤中益气。是其主脑。(阳
中之阴伤。如唾血热渴。及劳热喘满。此地气不升。而肾阴不至于肺也。阴中之阳伤。如肺
中水气。水肿腹胀。此天气不降。而肺阳不归于肾也。)盖本甘辛合而肾与脾同至肺。即甘
寒合而脾之至肺者。肺仍与之归肾。明其补益之所以然。岂得以泻肺热。利水气。印定桑皮
之用哉。且如以为降多升少。其功尤在下气。何又奏效于产后下血。及消渴尿多耶。此可悟
本经指称之义矣。经于桑白皮。首主伤中。似伤中特为劳极羸瘦崩中绝脉之本。夫所谓中
者。何也。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本于阴而透于阳。透于阳而又未离于阴。是之为中气。即
东垣所谓元气也。桑之根皮。合于亲下。为水土立地之用。然却有辛以至天者。远水土气化
而际肺。即由天而还返其立地之精。以归于极下。是则搏而神其升降者。固在天表之肺。
故其功以平逆气。而止嗽定喘为多也。下而香港脚之治。则自地升天者。即能由天而降地。总
是一气之所贯耳。(自肾而合于中土以际肺。俾阴得畅于阳。即由肺而复合于中土以归肾。
使阳更育于阴。夫如是则阴阳还元。营卫和合。其功不独在肺矣。)又以桑皮疗水肿。乃得
夫气为血之先。血为气之御焉。盖先天之水所以生气。后天之气所以化水。后天之气化。则
阴根于阳而血生。后天之水化。则阳宅于阴而气益。以水即血之源。血又气之依也。是乃疗
崩中绝脉。补虚益气之实际。本经首主伤中。盖深悉于肺肾相因。而中土司升降之枢。兹物
有合焉者也。
(附)皮中白汁小儿口疮白漫。拭净。涂之便愈。又涂金刃所伤。燥痛。须臾血
止。仍以
(附)桑生黄衣。谓之金桑。其木必将槁矣。山家老树多生。湖桑少见。气味与白
皮同。其除肺热之功。殆又过之。
缪氏。肺虚而小便利者。不宜。因寒袭肺发咳者。勿服。
〔辨治〕出土者。用之杀人。须采土内嫩根。去骨。铜刀刮去薄皮。勿去皮上涎。其
药力在此也。利水生用。咳嗽蜜炙或炒。
x叶x
以夏秋再生者为上。经霜者另取洗眼用。
气味苦甘寒。除寒热止汗。(本经)利五脏。通关节下气。嫩叶煎酒服。治一切风。
(日华子)利大小肠。除香港脚水肿。(苏恭)止盗汗。经霜桑叶研末。米饮服。(丹溪)去
老风宿血。鸡桑叶煮汁。煎膏服。(藏器)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
或入芒硝。去手足风痹。取霜后叶煮汤淋渫之。微炙和桑衣煎服。治痢。并止金疮诸损伤
出血。(颂)桑麻丸。能益气血。祛风。四月采桑叶。酒拌。九蒸九晒。为末。胡麻或黑芝
麻去壳。九蒸九晒。另磨如泥。各等分。炼蜜为丸。每空心饥时。白汤下五六钱。仙家饵之
为引年止饥之要药。养血宁心。老桑叶一斤。嫩桑叶末一斤。茯神八两。制人乳。共成一
斤。为末。炼蜜丸服。
〔论〕桑叶性味甘寒。而以苦先之。故能致于火主之心而行血化。(以甘寒致于火生
则气和而血鬯)统观治效。大抵皆因和血之益。即以获治风之效者。夫桑叶治风。类以为金
能平木。岂知肝属风木。经所谓一阴为独使者。谓其下通命门。以升阴中之阳。上合心包络。
以降阳中之阴也。如甘寒之阴。至于主火之心。则肝以得升其阴中之阳矣。乃主火之心。合
甘寒之气化。则肝又得降其阳中之阴矣。风之为病。或病于阳之不升。或病于阴之不降。今
阴中之阳。肝既合之以升。而阳中之阴。肝又承之以降。此正金木相媾之元机。所由达包络
之血。使肝和而风息者也。
〔修治〕煎汤研汁为末俱可。
x椹x
甘寒。味浓气薄。其性微凉。养阴补肾。生津安神。利五脏关节。通血气。酿酒服。利水气消肿。(皆阴气得益之故)根较寒。子较暖。用者详之。(士材)甘寒益血而除

治服金石发热口渴。及小肠热者。采摘熟椹。微研。以布滤汁。瓦器熬成稀膏。量入白蜜熬
稠。贮瓷器中。每食后夜卧。抄一二钱。沸汤点服。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用椹汁三斗。重汤煮至斗半。入白蜜二合。酥油一两。姜汁一合。煮令得所。瓶收。每服一合。和酒饮
之。亦可以汁熬烧酒。藏之经年。味力愈佳。水肿胀满。水不下则满溢。下则虚竭还胀。
十无一活。宜桑椹酒治之。桑心皮切。以水二斗。煮汁一斗。入桑椹。再煮。取五升。以糯
饭五升酿酒饮。
〔论〕桑本甘寒而兼辛。结于椹。则由辛而达甘寒之化。其精英固萃于此也。色乌赤。
固当入肾而益阴。总之。利水必以根皮为先。祛风则取枝叶为胜。至于乌椹益阴气。便益阴
血。血为水所化。故益血还以行水。风与血同脏。故益血又即以息风。然则此味益阴不较胜
乎。
缪氏。甘寒滑润而下行。脾胃虚寒作泻者。弗服。
x枝x
气味苦平。主治祛风养筋。(士材)取嫩条细锉。炒香。瓦器煮减一半。再入银器。
重汤煮减一半。服之。久久不患偏风。疗口渴及痈疽后渴。桑木炙法。能通关节。去风寒。出郁毒。凡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流注疮。顽疮恶疮。久不愈
者。未溃则拔毒止痛。已溃则补接阳气。用干桑木劈成细片。扎作小把。然火吹息。炙患处。每吹炙片时。以瘀肉腐动为度。内服补托药。甚良。紫白癜风。桑枝十斤。益母草三
斤。水五斗。慢煮至五升。去渣。再熬成膏。每卧时温酒调服半合。以愈为度。
x柴灰x
以灰淋汁。即桑霜。用桑皮纸衬淘箩底。滚水淋下。瓷器盛之。重汤煮干。别名木。气味辛寒。有小毒。能钻筋透骨。为敷痈疽拔疔。引诸散毒药攻毒之要品。身面水
肿。取花桑枝烧灰淋汁。煮赤小豆。每饥即饱食之。不得吃汤饮。同丹砂雄黄乳香没药牛黄
龙脑香红白药子白芨白蔹。敷一切肿毒。止痛追毒有奇效。同铁锈蟾酥可拔疔。
〔总论〕桑之用。总不外于甘寒。根白皮由甘寒而辛。致其用于中气。而即能裕血。
桑叶自苦而甘寒。致其用于血化。而还能达气。桑椹则独有甘寒而色乌。归其用于气血之元。
觉益阴良浓。若桑枝则惟有苦平。亦不离甘寒之体。而专行血化以息风。大抵在气则水之治
切。在血则风之功专。二语尽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