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处处有之。四五月开赭黄花。六七月结黑褐实。作荚如连珠。奇数者为贵。
x实x(俗呼槐角)
槐实当分为二。实本出荚中。若捣荚作煎者。当言荚。荚中子大如豆。坚而紫色者。为
实。其用要皆疏导风热而已。(衍义)
苦酸咸寒。气薄味浓。纯阴也。入足厥阴气分。兼入手足阳明经。主治润肝燥。疏导
风热。久服益气明目。除热泪。头脑心胸间热风烦闷。风眩欲倒。心头吐涎如醉。漾漾如车
船上者。并治口齿风。凉大肠。治五痔疮。苦寒纯阴。为凉血要品。折嫩房角。作汤
代茗。主头风明目补脑。以子入冬月牛胆中渍之。阴干百日。每食后吞一枚。久之明目通
神。白发返黑。有痔及下血者。尤宜服之。
x花x
味苦。色黄。气凉。手足阳明足厥阴血分药。主凉大肠。治肠风泻血。五痔便血血痢。并崩中漏下。又治胃脘卒痛。杀腹脏蛔虫。大肠下血。槐花荆芥穗等分。为末。酒服一
钱匕。又方。柏叶三钱。槐花六钱。煎汤。日服。又方。槐花枳壳等分。炒存性。为末。新汲水服二钱。血崩不止。槐花三两。黄芩二两。为末。每服五钱。酒一碗。铜秤锤一
枚。桑柴火烧红。浸入酒内。调服。忌口。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
三钟。煎减半服。
〔论〕疏风之剂多燥血。凉血之味未必能疏风。何以凉血疏风。槐花实兼擅其用。盖
因气寒味苦。复有酸咸。苦咸应入血分。况导之以酸。而更合于寒。固是入肝凉血之剂。而
好古乃以为肝经气分药。其义大可参也。周礼四时取火。冬取槐檀。淮南子云。老槐生火。
天元主物簿云。老槐生丹。然则花与实皆曰纯阴者。固纯乎阴之为用。以成其阳之能化也。
所以凉血热。即以疏导风热。风木出地。原乘阴以出而达乎阳者也。不然。槐实之用。何以
上至极顶。而能补脑去头风明目乎。(别录所言益气良不谬)第此乃足厥阴正剂。何以凉大
肠。曰。乙与庚合。是足厥阴之所首及者。试取凉血诸味相较。则此味不独乙庚相合。盖先
有金木相媾之义焉。何则。诸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会于巅。以其阴中有阳也。督为阳
气之元。肺为阳气之主。风淫为邪。乃阳之戾气也。如血凉而风静。是阴中真阳与天气合和。
所以补脑去头风明目也。既由木而上媾于金矣。肺大肠固为表里。其乙庚相合之用。不更为
亲切乎。(有因风郁于胃以为大肠病者。以风升属乙木。其气郁于胃而不得达。则应归于
大肠以为病。盖乙庚原相合。而足阳明胃与大肠更相上下也。风病则血病。风之郁者其本。
至血燥以为病者其标。此不宜纯用寒剂。以风升之气。即元气故耳。)夫肝血热甚则风生。
迸入肠胃。以此药对待之。可见其益统归阳明。而于乙庚之合尤切。盖阳明燥金也。燥者阴
欲达而不即达也。风归肠胃。则益其燥。在大肠之主津者尤病。(凡风木不得上达。则其不
能媾于金者。定反而刑土。以其无所归也。风病则血燥。血燥则随风而入肠胃以为病矣。在
血热而化风者亦然。)甚而燥热合湿。致伤阴阳之络以病血溢。惟兹味由纯阴以凉血。乃
能达其阴而燥平。燥平则阳得合阴以为用。而收令行矣。此肠风泻血所以奏功欤。故花之用
在凉诸血。而下血尤有专功。实结于秋。似得金气而疏导风热为胜。以实之苦逊于花。而咸
亦少逊。不能不稍为差等也。(如不少异。何以肠风黑散。花实并用。)抑花开于夏。何以凉
血较胜。盖当至阳之化育。而得钟纯阴之性味。正与血之原于水而成于火者合也。且气味苦
平。平亦辛也。统悉斯义。可以知其能矣。又用以凉血。而却为气分药者。阳出于阴中也。
肝为从阴达阳。乃阴气首出之脏。而司风木之化者。此树结实于六七月。时值土金递旺。能
令肝脏血凉。且俾肝气得所养。所以久服而目明且益气也。
槐性苦寒。凡虚寒脾胃作泻。及阴虚血热而非实热者。外证虽同。却不宜服。(仲淳)
〔修治〕槐实微炒用。槐花未开时采收。陈久者良。拣净。酒浸微炒。若以止血。
须
x枝x
气味苦平。洗疮及痔核并阴囊下湿痒。青枝烧沥。涂癣。黑。揩牙去虫。八月
断大枝。候生嫩叶。煮汁酿酒。疗大风痿痹甚效。灸痔法。以槐枝浓煎汤。先洗痔。便以
艾灸其上。七壮。以知为度。昔有患痔乘骡。其痔大剧。状如胡瓜。热气如火。至驿。僵仆。用此法灸至三五壮。忽觉热气一道入肠中。因大转泻。先血后秽。其痛甚楚。泻后。遂失
胡瓜所在。
x胶x
气味苦寒。治一切风。化涎。肝脏风筋脉抽掣。急风口噤。四肢不收顽痹。或毒
风周身如虫行。或破伤风口眼偏斜。腰背强硬。汤散丸煎。或杂诸药。任用。
<篇名>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