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一种粒大。一种粒小。小者入药。其色青绿。
苦辛大热。有小毒。气味俱浓。浮而沉。阳中阴也。入足太阴经血分。少阴厥阴经气分。
吴
治
湿
毒
咳嗽血。着痹谵妄不能食。嘈杂大便不通小便数。痘疹余毒。耳证虫。吴萸禀火气以生。故
其
言土
阴厥
上下
可代
其色
即数日
蜜丸梧
作茱萸
至数十
不止。
七十丸。
一滚。取
仁。去皮尖
半条。去脂
脾泄。老人
暖膀胱。水
三盏。煎七
炮姜等分。
熟布裹熨症
〔论〕吴萸震坤合见。其色青绿。木皮亦绿。是木为土用者也。三月开花红紫色。本
春木
之辛以
畅厥阴风
所以辛
至阴肾
降土
于湿
气。
阴不
得阳
如甄
便燥
或和
与交泰
升。阳
味以奏
治浊气
而
以致脾患于湿。若血不滞则肝自润。而脾自燥。此即下气而除湿血痹之义也。如濒湖所云吞
酸。即方书湿热之治。有吐酸吞酸者。投咽醋丸。用黄连为君。苍芩陈茱为辅也。其湿热滞
气甚者。投参茱丸。用六一散为君。吴萸为佐。合服也。至治虚寒之吞酸。有醋心上攻。止
用浓醋煎吴萸汤顿服者。有食已吞酸。将吴萸炮姜等分末服者。盖是证有湿热寒湿之殊。惟
此味下气除湿。为其主要如寒湿之治。治其因寒而成湿。湿在寒之后也。湿热之治。治其因
湿而化热。热在湿之后也。又此味之治泄泻。亦有湿热寒湿之殊。其因湿化热者。热在湿之
后。故用黄连燥之清之。更以此味行中土之滞。俾湿先化而奏功。至于寒湿泄泻。类由于元
阳虚。正经所谓中气之湿也。必如吴萸之温中下气。乃能偕诸味以回元阳于无何有之乡尔。
再如疝证。亦有湿热寒湿之治。其寒类从外受。不专责于元阳之虚也。因寒而阳不得化。阳
不化而郁于寒中。是为寒化湿。而湿因化热。故丹溪论治。惟宜于通。或疏散。或分利。或
针灸。皆通其由外而受之邪也。第外邪固属病因。实则病于肾中寒水之化不行。致风木郁于
所生之中。而小腹及外肾。凡肾肝部分。见于病者不爽。此所云湿热。不止于因寒而化湿。
复
即
导
归
召阴
第
似
随其
湿血
于气
见气
连芩
湿热
不以
其阴
之。另有
气除血痹
热甚者用
用也。)
头旋眼晕。
萸茴香甘草
萸不足以助
寒而补其中土
又其次则治
是六腑受
腑或脏。行气畅血。皆不可少。概不越于下气除湿血痹之
悉之。而余证可以类推。总之。兹味之用。全取其气。古
气。至此尽为金用。有如是其烈也欤。化原本于火土。而
以谓为阳中阴。惟为阳中之阴。故能分解清浊。经云阴阳
气也。阴阳合而分。分而合。兹物得其元机乃如此。是不
亦难齐其运化之功矣。明者其善用之。
缪氏云。阳厥似阴。手足虽逆冷。而口多渴喜饮水。大小便秘结。小便或通亦赤涩短少。
此
所
小
寒
〔修治〕滚汤浸去苦烈汁七次。焙用。
食茱萸本与吴萸一类二种。但取吴地者入药。名吴萸耳。食萸颗粒差大。一名子
经久色黄皮黑。
气味苦辛大热。有小毒。主治同吴萸。功力少劣。去暴冷腹痛食不消。并治冷痢。一女
子于
得畅
倍加
<篇名>吴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