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本草述钩元><篇名>艾

<篇名>艾

内容:野生类蒿。复道者为佳。勿拘州土。蕲产独茎圆叶。背白有芒者。以形状考之。乃九牛
草也。人都不识。并诩为艾之精英。顾经注明云。九牛草气虽艾香。实非艾种。医用作炷。
以灸风湿痹疼痨热积聚。尝获效者。亦因辛窜可以通利关窍而已。(仙制本草)
味苦而辛。气温芳烈。阴中之阳。生温熟热。可升可降。纯阳之草也。入足太阴厥阴少
阴经。主温下元。利阴滞。开结达气。逐冷祛湿。利肝滞冷气作痛。治血病吐衄血痢。疗女
子虚漏湿带。暖子宫使孕。并妊娠漏血。产后下血不止。用灸百病。其热气内注。通筋入骨。
方书治霍乱。(乌梅散中有熟艾。盖治霍乱后痢不止。冷汗出。腹胁胀者。)痫证。(葶苈苦
酒汤论治云。凡病发项强直视。不省人事。此肝经有热也。)泄泻。(白术汤治风冷入中。泄
利不止。脉虚细者。)目痛(点眼金华水。治肝脏有热。血脉壅滞者。)目泪。(羌活散治目
风冷泪久不瘥者)艾叶可取太阳真火。能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逐寒湿。转肃杀为融
和。灸之则透诸经。治百病。起沉为康泰。其功大矣。但惟虚寒痼冷。及湿郁带漏者。以
此和之。中病即止。是以归附诸药。罔不着效。若久服致燥。而归咎于艾。于艾何尤。(濒
湖)艾乃温下元之药。非经行先期所宜。(阆风)少加艾叶于寒凉药中。即复卦之义。然亦
有不必用者。非调经所可概施也。(又)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开郁调经。能暖子宫使
孕。姜艾丸。温中除湿。祛一切冷气。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老人
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香港脚。亦宜以此夹入袜
内。作炷。灸诸经穴。不差凿窍。拔风湿毒尤验。(以上濒湖)妇人月事不调。血少无热证
者。同香附醋浸。入四物汤加阿胶枳壳。神效。发背初起。急灸疮头。不痛灸至痛。痛灸至
不痛。夺命神方也。纵溃。毒瓦斯外泄。不至内攻矣。若未溃疮头。用湿纸粘贴。看先干处。
即于此灸。熏疥疮法。熟艾一两。木鳖子三钱。雄黄二钱。硫黄一钱。为末。揉入艾中。分
作四条。每以一条安阴阳瓦中。置被里烘熏。后服通圣散。火眼。用艾烧令烟起。以碗盖之。
候烟上碗成煤。取下水调。或洗或点。更入黄连尤妙。中风口噤。熟艾灸承浆一穴。颊车二
穴。各五壮。中风掣痛。不仁不随。并以干艾斛许。揉团纳瓦甑中。塞诸孔隙。独留一目。
以痛处着甑目。烧艾熏之。癫痫诸风。取熟艾于阴囊谷道中间。随年岁灸之。头风久痛。揉
艾为丸。时时嗅之。以黄水出为度。妊娠胎动。或腰痛。或抢心。或下血不止。或倒产子死
腹中。艾叶一鸡子大。酒四升。煮二升。分二服。胎动迫心作痛。艾叶鸡子大。以头醋四升。
煎二升。分温服。吐衄血热妄行。生荷叶生艾叶侧柏叶生地黄各等分。捣烂。丸如蛋大。每
丸用水二杯。煎一杯。去渣服。妇人漏下。或半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并宜胶艾四物
汤。阿胶二两。艾叶三两。川芎甘草各二两。当归地黄各三两。芍药四两。水酒各五升。煮
取三升。纳胶令消尽。每温服一升。日二服。
〔论〕艾叶生则微苦。大辛。熟则微辛。大苦。生温熟热。纯阳也。第艾一名冰台。
博物志言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丹溪曰。艾属火而有水。即斯绎之。
是艾虽纯阳之性。乃本于阴而毕畅其阳之气者也。夫阳在阴中而畅其气。然后阴血乃生。即
漏下乃固。然则艾之用。惟宜于寒湿之血病。而燥热之血病。正属相反。盖从阴中达阳。还
以育阴。(此才是艾之功用。若概谓之纯阳。何以他味纯阳。不与此同其功用耶。)不谓于阳
盛而更僭之。阴微而更耗之也。大凡阴虚不能生血。固宜补阴。然不鼓动其阴中之阳。则阴
亦不生不化。至于胎漏腹痛。元阳下陷。血乃不固。是皆因虚化寒。因寒动湿之血病。夫因
虚生寒。经固曰气虚者寒矣。其因寒动湿者。以阴中阳虚。气不能化。而郁为湿也。盖热之
气固就燥。寒之气固就湿。水火之应如此。如是等证。苟用四物而舍艾。岂中的之剂乎。若
四生丸之治吐血。兼投艾叶于寒凉中。使阴血有主而得以归经。又治产后虚痢。亦有入艾于
寒凉者。总不欲伤其阴中之真阳也。古方调经。多用艾。与疗崩漏及妊娠下血。皆合阿胶投
之。以阿胶入手太阴。为气中之阴。艾叶入肝脾肾三经。为血中之阳。有升有降。合和以调
气血。而即以固脱也。用醋煮者。亦敛而归阴之义。故知所以用之。则此味生温熟热。皆可
奏效矣。
〔附血证论治〕凡失血而上行者。皆阴不能为阳之守也。阴为阳守者。以阳原出于阴
中也。故阳上行而阴即与之俱上矣。第身半以下。阴为主而阳生焉。身半以上。阳为主而阴
宅焉。(阳中宅阴是即阳上行而阴与之俱上者)如阴中阳虚。则阴无以化。而病于气之化原
矣。阳中阴虚。则阳无以化。而病于血之化原矣。气之化原病。则阴为死阴。死阴者无阳以
使之化。能静而不能动也。血之化原病。则阳为孤阳。孤阳者无阴以为之守。能动而不能静
也。如阳有阴以为之守。则阴之静者趋下。而阳亦与之俱下。乃安其静顺之化。否则阳不得
阴以为依。而孤阳止有动而无静。有升而无降。且引阴所化之血而上逆矣。然则疗斯证者。
惟用清甘滋阴。而俾阳降乎。或必苦寒抑阳。而使之降乎。不知苦寒反能亡阴。盖阴伤则不
能化阳而血病。若苦寒则阳伤而不能化阴。是亦血之化原微也。且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
为之去其蓄。以利其瘀。曷以御之。滑氏云。血证皆有所挟。或挟风。或挟湿。或挟气。又
有因药石而发者。虽非治本之义。然当区别以奏前茅之功也。(诸血上溢。其始率用桃仁大
黄。得之以折其锐气。而后分别所伤以治之。得效乃多。)大抵治血之逆而上者。多属化阴
降阳。治血之顺而下者。类属补阳育阴。二者固区以别矣。方书用艾以治溲血下血。夫溲血
有虚实二因。此主宜于补者而言。下血亦指久不愈而痿黄虚惫。下元衰弱者而言。非概论二
证之治也。
性气燥热。凡胎动不由于寒。下痢非单湿为病。崩中经缩不孕不由于风寒入子宫。法并
忌之
〔修治〕生者。取汁用。治血痢。止呕血。熟者。治漏血。入妇人丸散。须用醋煮干。
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其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煎剂宜新鲜。气则上达。
灸火宜陈久。气乃下行。用陈久艾叶。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其
法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
时焙燥。则灸火得力。(濒湖)艾难着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研。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
也。(洪容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