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殿前、朝堂座上。
此时,金銮殿上可是热闹非凡,在刘丞相老泪纵横、痛心疾首的一番陈说后不管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愿意的还是不愿意的都跪了下来,为的只是一件事整肃朝纲、共同对敌。
“这么慷慨激昂的行为会有人不反对吗?”孙为民跪在众将之首暗暗偷笑着。
再看玉阶之上,太子这时候正神情不定的做着考虑,他没想到孙为民会有这么一手。按照太子等人这几日的打算今夜就要对孙为民动手了,所有该准备的都已准备好甚至连右将军的职位太子都允诺了出去。但现在,孙为民突然又莫名其妙的唱起了红脸,这可是让太子满盘落空啊。
太子在想,到底是要顶住众怒拿了孙为民还是先忍一时来日方长呢?太子所顾忌和垂涎的无外乎是孙为民手中的军权,他现在都有点盼望孙为民造反了,到时候他就可以已平叛为名将京城两万虎卫军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说不定还可以趁机说清理一下门户,把那几个不成器的兄弟打发打发。
太子在犹豫,他已经渐渐意识到孙为民绝不是泛泛之辈,此次要是让他得了逞,再想找机会收拾他怕就难了。
“看来我需要顶住压力扯住他抗旨不遵的大罪才行,说什么今天也要除了他!”太子翻着他那双比绿豆大不多少的眼睛看着孙为民,已经做好了除掉孙为民的打算。
“他果真还是要杀我。”跪在殿前的孙为民很小心的观察着殿上的气氛,他已经感觉到了那阵阵凉意。其实,从太子开始犹豫孙为民便想到了事情会这样发展下去,还好他早有准备。
做人就是这样,必须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吗。
“臣有话要说!”孙为民不等太子发难便抢先开了口,跪在殿上深深的埋着头一动也不动。
众人一愣,纷纷侧目看着孙为民,想看看这个翻天覆地的右将军又有了什么新文章。
“右将军请讲”太子虽然想杀孙为民但话说的还是很和气,听不出一点不妥。太子其实巴不得孙为民先开口呢,他心想“好啊,我正要拿你问罪你到自己送上门来了,我倒要看看你会怎么说,正好让我挑挑你的小子的毛病”。
原来,太子是想借孙为民开口说话的时候给他落加罪名,正所谓言多必失,太子还是很有信心再给孙为民再加几条罪状的。
再看孙为民到是一点也不慌乱,认真道“臣以为,三纲者君臣为首,纲不纪则危,法不明则乱。故此时之天下纷乱不断、逆贼妄胆,皆因纲常之序已乱,忤逆之心包藏。臣抖胆直言,要想救此危世必要先正君威、后平贼乱。望天听明见!”。孙为民深深跪拜,如塑像一样无丝毫晃动,足可见他胆气之大。
“大胆!”孙为民的话刚说完,立与一旁的五皇子姬复春就不高兴了,气急败坏道“父皇尚在塌上,此处何来天听一说!”这是在责怪孙为民不要乱认皇上,怪他刚才把太子比做天听。
“蠢货!”孙为民在心里暗暗的骂着五皇子,仍是一声不吭的跪在地上。他知道这时候根本就不用自己出口反驳,自然会有人着急的。
果真,五皇子的话一出口那胖子太子就不乐意了,他最听不得的就是这样的话。太子看着姬复春心中发狠道“听你小子的意思是不想让我继位了?好你个姬复春!”。孙为民说的没错,那五皇子姬复春确实是个蠢货,这样的话他都敢说,估计是想当皇上想的烧混了头吧,一听到别人要当皇上他就受不了。。。。。。。
“那按右将军所言,这君威如何个正法儿?”太子现在也没时间理会五皇子了,他已经被孙为民的话语完全打动,他感觉到孙为民这是要助他登基,他能不顺杆上爬吗。
孙为民一听太子开口问话,忙立身而起,指着苍天正气凛然道“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皆受命于天子也!”。
“此话怎讲!”太子就像是抓住了一跃龙台的马缰绳,着急的追问着孙为民,孙为民的话已经让太子完全疯狂了,太子明白要是真如孙为民所言,他将被推上一个历代帝王都没有达到过的高度,惟君则贵。
“正所谓,天下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已三纲为纪,五常为律。君应为天,为人王,为首也。君王者应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行有为之道、创不世功业。臣者应已君为纲,行忠君之道,尽忠君之事,君为贵,臣为轻,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民者应已仁、义、礼、智、信,为念,君臣之理不可破,父子尊卑不可乱,夫妻之别不可违也!天下升平,系君一身,望吾皇明见!”孙为民今天就像疯了一样完全不理会其他朝臣的异样眼光,而是把三纲五常的大道理都搬了出来,说的口沫横飞慷慨激昂,大有董先生当年的风范。
“不可!”孙为民的话音刚落老丞相刘至可跪不住了,颤抖道“自然为道,人应依循道,无为便为大道。你怎可。。。。破无为而兴有为?”
老丞相刘至口中的‘无为’之说,其实就道家的更本所在,也是前秦时所盛行的老黄学的根基。
《道德经》中就有十二处提到过‘无为’,第三章中就这样称“为无为,则无不治”。总的来说,‘无为’就是顺应自然,不妄为的意思。讲究一切顺其自然,人要去懂得接受不要强求更不要有太多的欲望。
《庄子》中言: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故帝王圣人休矣。
说也是无为之道,意思是说当君王的人要有一颗无为的心,一切都顺其自然就好,所以帝王应该是清闲的。汉代以前确实是这样,君王的权利和威严远没有后世那么大,也不可能是一言九鼎,一手遮天的,这一切都是因为老黄文化和无为之说的影响。
说白了,无为这种境界讲究的就是规模自然,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好的,人不应该有什么奢望的想法,必须要遵循规律。
无为这种观点在前秦时很盛行,汉初也在延用,秦始皇推崇‘道家’文化就是为了宏扬‘无为’之说。所以他才焚书坑儒,因为儒家是提倡‘有为’的。也就是孙为民刚才所言的,三纲五常,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有为之论。已君为尊,把君王提到了和天地共重的高度。
自先秦以后,‘无为’这种观点一直到了汉武帝时期才被废止。
话说后元三年(公元前 140 年)信奉‘黄老之学’的汉景帝驾崩了,太子刘彻继承了皇位,既为汉武帝。 汉武帝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利用汉初七十年所积聚起来的雄厚物质实力的基础上,再也不愿象其父、祖两代那样‘恭俭无为’ 了,他总想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于是,汉武帝首先要把大权独揽于自己手中,要树立作为皇帝的最高权威,同时他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患和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说白了他是想要把权利集与一身。
因此,汉初以来长盛不衰的道家“黄老”“无为”学说便成了武帝“有为”政治的障碍,而汉初以来以鼓吹君权至高无上为己任的儒家则开始受到了武帝公开的支持。
史载,武帝刚即位不久,便表示:乡儒术,招贤良。有此可见,他很早就开始准备这一切了。但由于当时窦太后是个治黄老言、不好儒术的人,所以武帝一直没有能如愿。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 135 年),道家“黄老”的最大支持者----窦太后终于命赴黄泉,武帝在政治上失去了掣肘的人,他才一改汉初以来“黄老”治国的传统,开始大批地起用儒家学者,并以行政干预的手段罢黜了“黄老刑名百家之名”的规矩。
后来,汉武帝虽然想冲破传统的道家政治的束缚而开创一个新的局面,但他又认为儒家现有的理论学说尚不太完备。直到元光元年(公元前面 134 年),一代大儒董仲舒出场了。
董仲舒以其滔滔不绝的口才和充足的理论准备,借 助于可以自由阐发的“春秋公羊学”,投武帝之所好,公开援道入儒,终于在融合儒道、用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资料充实、发挥儒家义理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让武帝心醉的既有儒家的三纲五常又有道家的“天地”、“阴阳”、“四时”,既有儒家的“改正朔、易服色”的“有为”又有道家的“以无为为道,以不私为宝”的崭新的儒学思想体系。
这便有了后世影响中国数千年的‘独尊儒术’的大变,从此便开创了‘君与天、地并重’的新观念。从此以后君王才真正的称的上是‘万人之上,唯我独尊’。
其实,有为和无为的最大区别就在与,‘无为’提倡的是已道为尊,什么都要求自然。已道家看来,作为世界万物产生的总根源就在其变化的规律这就是“道”。
所以,道家思想认为,世界是个没有意志、没有情感的实在本体,“道”生成万物也是没有目的,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罢了。这样的观点大大的动摇了原来主宰世界的上帝、鬼神等的权威,使得他们失去了光彩,这在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是一次很有突破性的尝试。
而‘有为’则是把人和天、地提到了同一个高度上。所以,董仲舒这样说过“人之超然万物之上, 而最为天下贵也”。意思是让我们突破自然规律去尝试改变,要有梦想和猜测。这也是高低之分和神凡之论的根基所在,因为人要是都没有奢望没有追求的话,又何来高低的比较,尊卑的差别呢?就是因为人人都想当皇帝,都想成仙。所以,皇帝和神仙才会是高高在上的。
就拿文昌大陆来说,现在所沿用的就是道家思想,追求自然规模、不崇拜鬼神。所以,在这里的即便是修炼成仙的人也一样游离在世,和常人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说白了文昌大陆就不存什么神仙和凡人之分,君臣之理也不是很正统。
孙为民暗暗的感到,文昌大陆要想让三界圆满就必须要摆脱道家老黄学的影响,恢复已天为命的观点。君臣之分、仙凡有别必须要提倡。这也是他今天要大谈天道,推崇儒术的原因。
因为,道家的观点是已讲究规律和自然,可以说有点‘唯物’主义色彩。但三界之分,神凡之别却是必须建立在‘唯心’观点上才可以。所以,必要让人们产生‘唯心’的观点。(老头觉得,正所谓:心中有神明,心中有鬼。现在想想其实这一切不管怎么说构架的基础都是在人们的心里。至于再深的东西,老头也不好说了大家自己思考吧)
孙为民今天不想做别的就是想学董大儒,他要把太子捧的高高的,要让太子饥渴到无法拒绝的程度。也只这样孙为民才能活命,才能借天子之名好好收拾一下城中这些散碎势力。同时,他也是在为开创三界秩序做着准备。
其实,孙为民想要的就是名正言顺,他想借助天子的威严打压其他人,就必须要先把天子捧到一定的高度才可以。天子的权利越大,他手中的权利也就越大,因为‘人与天、地并立’的观点可是他孙为民提出来的,太子做为未来国君,人中君王的他也不得不支持孙为民的观点。
所以,孙为民才要破‘无为’立‘有为’,大力倡导三纲五常之理。把人和天、地并立的言论散播开来,他要让京城彻底翻天,要让文昌大陆翻天,他想要一手遮天。。。。。。。
(就到这吧,今天讲的东西可能太深了。其实这也是本书的根基所在,因为这本书是以开三界为引故事的。所以,就不得不提提这儒家思想了。儒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就是到了如今我们还是没有完全跳出董大儒画的那个圆圈。三纲之理仍在、尊卑长序尤存,仁、义、礼、智、信还是我们衡量一个人的标准。有时候老头也在想,要是当年没有董大儒的‘有为’之说的出现,我们现在的信仰会是个什么样的呢?其实,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一直都是在画圈,就像五行生克一样转个不停。从洪荒时代的“天”到道家的“道”再到董仲舒的“天”,这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是我们的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圆圈”。还有,老头今天写章也是想让大家了解下对中国影响最深重的一次文化变革,大家也许都知道‘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它对我们的影响有多大呢?看了这章希望大家都能了解一些吧。要是按照道家的思想流传到现在的话。。。。那老头不敢想象。好了,今天有看不懂的书友老头向你们道歉了,很快就会打的天翻地覆、热闹非凡了,不要急。最后说下,本章很多东西是引用自《中国全史》。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好书。晚上没有更新了,今天写的太累了这些东西老头看多了也头大,真的。)
第122章 无为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