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重生> 废材相公很腹黑>第154章 道衍篇(三)因缘得果

第154章 道衍篇(三)因缘得果

1.脱颖而出
道衍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已经是天下闻名的高僧了,此时他的政治思想逐渐成熟,文韬武略逐渐完备,可惜朱元璋没有给他更好施展宏大抱负的机会,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等待机会的降临。
*
十年后,当一个九岁的孩童找到道衍所在的寺院的时候,道衍认命的收了他当徒弟,并赐法号慧明。
道衍心说这是自己的业报来了,因为这孩子无论何处都长得像极了他娘,唯独那双三角眼像他……
*
洪武十五年(1382年),已经47岁的道衍终于觅得机缘。
这一年,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不幸病逝,朱元璋在天下广寻高僧,而后分配给各个皇子,让高僧们在众藩王的封国里修寺诵经,为马皇后祈福。
道衍受人推荐,也在应征之列。当朱元璋安排这批高僧与众藩王见面时,道衍一下就相中了被封燕王的四皇子朱棣。
道衍看到燕王朱棣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最具帝王相,便自荐跟随朱棣。
朱棣见道衍三角眼,体态臃肿,竟是有些不情愿要他。道衍见状走到朱棣面前,悄悄地对朱棣说:“贫僧若能为殿下所用,定能为您奉上白帽子。”
朱棣感觉和尚话里有话,“王”带“白”帽不就是“皇”吗?
朱棣起初先是冠冕堂皇的将道衍狠狠的斥责了一番,随后便将他拉到内室详谈。
道衍纵论古今,分析时局,鞭辟入理。朱棣听得连连称是,当即向朱元璋请求把道衍许给自己。于是道衍被朱棣纳入府中,协同去了北平。
真正让道衍脱颖而出的年份是明朝一统天下的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并没有按中国古代惯例把皇位传给儿子,反而传给了孙子。一下子弄得身在北京胸怀大略的燕王朱棣非常郁闷。
想夺位,又怕天下人唾骂。安于现状吧,又觉得国家在侄子的手里面一天天地衰落下去也不是个事儿。
道衍见朱元璋病逝,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文,便感觉机会来了,他想方设法帮朱棣树立信心,怂恿他尽快起兵夺取皇位。
虽然朱棣觊觎帝位已久,但以一隅反天下,心里还是没底,不敢轻意付诸实施。道衍劝他尽快发兵,他却心事重重地说:“现在建文皇帝并没有失去民心,我起兵不得人心,结果难以预料啊!”
道衍忙说:“我一直研究天文历法,深知现在天下应是殿下你的,天道在我们这边,不必担心民意。”
可惜但朱棣依然下不了决心,每天兀自长吁短叹,一筹莫展。
这年冬天,道衍和朱棣两人在一起看书作对,朱棣随口吟出一句:“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道衍在旁脱口而出:“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
他的意思是,民心现在也不在建文帝一边,由于建文帝打压他的叔叔,天下大乱是迟早的事,希望朱棣能当一回救世主,为民行道。朱棣心中开始松动,但仍有所顾虑。
道衍见如此,便对朱棣说:“殿下与其在府里心神不宁,坐卧不安,倒不如到外面喝酒散心。”朱棣一听挺有道理,就和侍卫们打扮成相同装束,到王府外的一家小店喝酒。
朱棣正喝得高兴,店中突然出现了一位老者,只见他环顾四周后,快步跪倒在朱棣的面前,顿声说道:“殿下怎么这般不爱惜自己呀?!”
朱棣闻言大为惊异,心说一个素不想识的人怎么会从众人中认出自己呢。他心中正在纳闷,只听那人接着说:“小人姓袁名珙,自幼精于易理面相,能知天命,卜未来。殿下相貌堂堂,平常衣物岂能掩盖您的光辉?”
朱棣于是把袁珙带回王府,请袁珙再仔细给自己相面,袁珙说:“殿下您有天子之相,今后定能成为太平天子,天下黎民百姓都会享受你的福气。”朱棣听罢,渐渐坚定了起兵的决心和信念。
其实,这次戏剧性的相面不过是道衍一手安排的。
没有道衍的策划,朱棣未必敢举事;没有道衍的擘画,朱棣也未必能成事。
道衍负责帮朱棣做军事准备,打造兵器,操练将士。
由于打造兵器会发出铿锵的响声,将士操练也容易引人注意,道衍便在燕王府开凿了地下室,上面建有房屋,周围修筑厚墙,并在城墙四周埋下大大小小的缸瓮来消除噪声。他还让人在燕王府内饲养鸡鸭鹅,想用这些家禽的叫声遮掩打造兵器和士兵操练的声音。
与此同时,朱棣天天与道衍商量起兵策略。一天,两人正商量到紧要处,忽然暴雨如注,狂风大作,把房顶上的瓦也给掀掉了,碎片落了一地。燕王心中一惊,面带惧色地说:“这是不祥的征兆呀,我们是不是不该起兵呀?”
道衍听后,哈哈大笑道:“殿下,此祥瑞之兆也!您没有听说过‘飞龙在天,从以风雨’吗?您就是真龙天子,马上就要换黄屋了。”燕王一听,转忧为喜,遂加快了起兵准备。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这场战役历史上称为“靖难之役”。
道衍奉命留守北平,但整个战争的战略战术都是由他谋划的。
建文二年,朱棣率大军围攻济南,酣战三个月没有攻下。道衍马上派人给朱棣送信,建议他暂停战争搬师北平。
道衍认为,朱棣与朱允文的帝位之争,与普通百姓、甚至众大臣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关键是对京师南京的争夺。因此,他建议朱棣轻车简从,绕开大中城市,直扑南京,只要拿下南京,就大功告成了。
正如道衍所料,南京攻克之后,朱棣就顺利登上了皇帝宝座,大明江山轻而易举地落在了朱棣的手里。
可以说,如果没有道衍“直入京师”的建议,以朱棣的兵力,靖难之役很可能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到那个时候,鹿死谁手,难以预料。
2.佛祖待他不薄
道衍的袈裟,冲淡了朱棣对他的戒心,更主要的是道衍深谙与狼共舞的游戏规则:越是得意,越要检束;越是成功,越要退缩;越是登峰造极,越要急流勇退。
道衍不要朱棣赐予的广屋美婢和金银财宝,只守着寺院不再出门,他见朱棣在迁都北京之后,有些被喜悦冲昏了头脑,心说如今彼此都上了年岁,朱棣的脾气愈发的暴躁了,如今他要是再如往常般直言不讳,怕是会招致杀身之祸,他倒是不怕,就是不愿殃及池鱼,这满寺的和尚还是要顾全的,何况还有慧明……
道衍久病缠身,心知自己时日无多,于是开始举办祈福法式,滴水不进,粒米不沾,想用自己的一条残命来点醒朱棣。
他眼见慧明不言不语的守在自己身侧,只觉老怀安慰,不想他一个出家之人,最后竟也能有儿子在身前送终,佛祖待他当真是不薄……
3.慧明小剧场
“娘!我爹到底是谁啊!他们都说我是没有爹的野孩子!”周寻道哭着跑回了家中,进门就对着她娘大喊起来。
“你爹在很远的地方经商,娘不是说过了么。”周梦遥眼见孩子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心疼不已,心知他是又被别人家的孩子欺负了,却是无法与他说明真相。
“娘,我就想问问他,为什么这些年对我们娘俩不闻不问,任我们被人欺辱!”周寻道因着生长在单亲家庭,早早的就看清了世态炎凉,他不知自己这句仿若大人说的话,深深的刺痛了他娘的心。
周梦遥单靠着缝制一些绣品卖钱养家,常常到了揭不开锅的时候,还要靠邻里的接济,所以自家孩子被邻里的孩子欺负了,她是从来都无法替他出头的,她觉得自己非常的没有用,费尽心机才得来这孩子,她却无法给他优渥的生活。
周梦遥终是因着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折磨一病不起,小寻道自觉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但每天要照顾爹娘,还要帮邻里打水砍柴换些米来。
第二年周梦遥就病逝了,她在临终之前终是跟儿子说明了真相,并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千万不要认他,他如今是得道的高僧,我们不能坏了他的名声……
*
当周寻道听到道衍为他取了法号的时候,喜不自禁,虽然不是跟他爹一样姓姚,可是起码这是他爹为他取的名字!
他爹看了他娘临终写的遗书,想来是只当他是这个友人的临终所托,所以与他并不十分的亲近,只是偶尔问问他经书抄写的情况,却是从来不问一句他娘……
*
周寻道是第一次见他爹对一个弟子如此之狠,他偷偷给被罚跪的慧海送去了吃食,心说他起码一直在自己爹的身侧,而慧海早早的就失去了爹娘……
*
周寻道直至他爹咽气都没有讲明自己的身份,他爹当真如他娘所说的一样,犹如高高在上的佛祖一般,让人只想成全他,仰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