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言情> 丞相大人榻上请>第121章 相见恨晚琅华项忌称兄道弟

第121章 相见恨晚琅华项忌称兄道弟

“喂喂喂,你没看到我现在的这副样子,还这么对我,我现在可是重级伤患。”
不说不要紧,莫三娘这才注意到慕琅华浑身的红肿状态,像个大肉球四喜丸子一样,圆滚滚的,头更是肿得跟猪头一样。
“我的天呐,你怎么变成这幅鬼样子?”
莫三娘仿佛发现新大陆一样,拉着慕琅华左看右瞧,惊讶不已。
“丑死了你,你有什么想不开的,把自己变成这个样子。”
慕琅华几乎被臃肿的脸挤得看不见的小眼睛,可怜巴巴的瞪着莫三娘。
“人家嫌弃我就算啦,怎么连三娘你也这样说呢?我现在急切的需要你爱的抱抱,来吧来吧!”
“得得得,您饶了我吧!还爱的抱抱,别压死我了。”
慕琅华一听莫三娘的话,一脸别去了站在一旁。圆圆滚滚的身子,还伸着两个胖胖的小手站在那里,看起来可怜极啦。
“哎哟,好啦好啦,来来抱抱抱抱,安慰安慰我家的丫头。”
慕琅华抱着莫三娘,本来只是想撒撒娇的,没想到自己真的感伤的流下了眼泪。
自己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从一无所以,人生地不熟到现在能有个人说话,能有个好朋友,陪自己疯,陪自己闹,开心一起笑难过,一起哭,真的是已经很知足了。
莫三娘可不知道慕琅华这些心理变化,看着她眼泪汪汪的,哭的泪流满面,直以为她在城主府受到了什么委屈,一把抓住慕琅华宽厚的肩膀。
“丫头,你到底怎么了?赶紧和我说。”
“呵呵呵,我能有什么事儿啊,就是几天不见,想你啦!”
“你!唉,好啦,虽然不知道你怎么啦,但是赶紧收拾收拾吧,怎么弄成这副样子?”
“嗯,遵命!”
温热的浴水,热气腾腾,雾气环绕,慕琅华褪去衣衫,将自己肥胖臃肿的身子浸泡在温热的清水中,一脸的奢侈享受。
原本宽大的木桶,可以随便慕琅华转身擦洗,现在只能蜷着身子勉强在木桶中,红肿粗壮的双臂随意搭在木桶的边缘,任由莫三娘为自己擦洗。
“琅华,你这身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变成这样了?难道是那城主虐待你了?”
“唉”
这话不说还好,一说慕琅华就又想起了在信阳城主府里的生活。
“姐,那信阳城主跟个神经病一样,自己自导自演的那叫一个带劲儿啊,也不管人家的感受,好像全世界的人都必须喜欢他,都应该爱他一样,我呸!凭什么呀!”
“额,琅华,你慢点说。”
莫三娘猛咽一口口水,擦了擦手上的水,给慕琅华端过一杯花茶。
“谢谢!”
慕琅华接过茶杯,一干而尽,接着又滔滔不绝的吐槽起来。
“姐,我真不是跟你吹!就那信阳城主,他也就是长了副好皮相,要是长得丑一点,我直接脸都不甩他一下。典型的外貌协会的,看着美女就走不动道儿了,看着美女就两眼放光,口水直流三千尺,丢不丢人啊!”
莫三娘一边轻柔的为慕琅华擦洗着身子,一边腾出一只手,擦了擦自己额头上的冷汗。
还说人家外貌协会,你自己不也是。虽然不懂啥是外貌协会,大概意思应该是以貌取人之类的吧。
还有,能不能别再贬低别人的同时,您看还在这可劲儿的夸自个儿美女啊。虽然这是事实,但是也不能自己这么理所当然的说出来啊。
慕琅华一个儿在哪儿滔滔不绝的吐槽不止,莫三娘这边也只是是不是的应和两声“嗯”“哦”“就是”。过了没有一刻钟,慕琅华说话的声音渐渐低了下去,最后没有了声音。
莫三娘转到慕琅华身前一看,原来这丫头趴在木桶边上,枕着胳膊睡着了。看着她安详的睡颜,再看她浑身通红的肿胀,心疼的紧。
看她跌不跌的说个不停,其实心里的苦她一句都没有说出来。就这满身的红疙瘩,有几个人能受了了?
除了嘴上的得理不饶人,自己身上的痛心里的苦,一句都没说出来,这丫头,真是让人心疼。
在驿馆的休整了几天,再加上慕琅华独特的现代美容药方,身上的红肿已经消了大半,虽然还是浑身臃肿,但是比起刚回来的状态,已经苗条太多了。只是现在和之前相比,就好像是吃了几月的好伙食,发了福一样。
不过身上的红疙瘩已经消退了,只是还有些肿而已。
反正也没几个人认识自己,慕琅华干脆连面纱也不带了,刚来信阳就被“请”到城主府待了几日,整成猪头又在驿馆休整了几日,慕琅华倒是还未好好了解一下信阳的情况。现下身子也算是调整过来了,赶紧的操练起来。
“三娘,信阳怎么样,患病的人应该不如铜陵的严重吧,毕竟是刚带过来的洪水。”
意料之外,莫三娘一脸沉重的看着慕琅华。
怎么,看着状态,情况不对啊。
“三娘,怎么回事?”
“琅华,你在城主府这几日,信阳的瘟疫泛滥的十分严重,这不到十日,这驿馆里已经死了五个人了……”
“什么?五个人!”
不应该啊,同样都是洪水带来的瘟疫感染,我带来的都是一样的药方,一样的熬药,怎么会有人死亡那?
“无双一直在驿馆里就诊,已经三天没合眼了,可是病人还在不断增加,所以……”
“三娘,我们带来的药,没有用嘛?”
莫三娘扶住身子不稳的慕琅华,面带担忧。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就像给铜陵百姓医治的方法,给信阳百姓服用了同样的药材,可他们依旧是上吐下泻,对病情丝毫不起作用,没办法小白和无双只好换了其他的草药,暂时压制一下病情。但是就算信阳百姓青壮年也好,老幼病孺也罢,通通顶不过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