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论者。正名为圣。圣有二种。一世圣。二出世圣。论名核实。一核事实。二核理实。此品是先王旧法世世相传。先王传力尊相。力尊相传于信相。信相又传其子。其子又传于后世。世世正圣世世善实。即是先王之法言。亦是世界悉檀立名名正论品。王行此法法律相应。
阴阳以之调。日月以之顺。百谷以之丰。万民以之乐。社稷以之安。治化以之美。即是民用和睦上下无怨。亦是为人悉檀立名名正论品。王用此法外敌不敢谋。内奸不敢惊。妖星不敢现。恶虹不敢行。暴风不敢动。疾雨不敢零。是则祸乱不作灾害不生。亦是对治悉檀立名名正论品。此之世善本金光明。从金光明出此正论。善用此正论。天宫天身以之光明。天力天威以之增长。
天心为之倍乐。天之法味为之倍更深远。即是先王之至德要道。亦是第一义悉檀立名名正论品也。此文是流通中第二意。明人王弘经感通冥圣。天王佐助善政兴隆。文为二。一长行说事本。二偈颂说正论。长行中对告地神说昔尊相。如文。偈有八十二行。文为四。初二行半集众。次三行半发问。次一行结问开答。后七十五行梵天答。即说正论也。集众文为三。初一行是佛叙尊相欲为天子。说先王本法。次一行佛叙尊相诫听。次半行明说论处所。次四王发四问。
一问云何呼人为天。二问非天所生而名天子。三问处王宫殿何故名天。四问以人法治世那得名天。次一行成前起后。可见。问既有四。答亦为四。一答天护其入胎。虽是人子而称天子。三十三天各分己德。虽是于人而称为天。虽处人宫殿用天律治世。虽是人主而称为天。虽是人法治世。令众生行善多生天上。以因中说果故称为天。从汝今虽以下是梵答。文为二。初十行半略答。后六十四行半广答。略中有四。初一行半许答。次因集业故一行略举昔因今果答其问王义。次五行举三义答其问天义。次三行举三义重答问王义。答天举三义者。未入胎入胎分德力加是也。以护胎故称为天子。答第二问也。
以分德故有其天德。故称为天。答第一问也。神力所加修善遮恶。后必生天。因中说果故称为天。答第三第四正法治世名为天问也。答半名为天三义竟。从半名人王已下答有三义故称半为王。一名执乐者。乐由于王。王执此乐使天下和平。五日一风十日一雨。老者击壤小骑竹马。谁不归德。故执乐者名王。二者遮恶为民除害。天不亢旱地不洪流。草不折伤民无疾疠者。谁不归德。故遮恶名王。
三父母者。诲示祸福导语善恶。制礼作乐而民知禁。谁不归德。故父母名之为王。能为民下作父母。故诸天护之名为天子。以遮恶不起诸天分德名之为天。以执乐故因中说果复名为天。非但半名人王义成。
半名为天三义亦显。从若有恶事下三十九行三句广明非法不得名天不得名王。六义俱失。三十三天各生嗔恨。是天不护。不护故非天子。是诸天王各相谓言。是天不分德。不分德故不得名天。舍远善法增长恶法。则无天因。宁得因中说果叹人为天也。生大愁苦者。无执乐义。疾疫流遍无遮恶义。纵恶不顾善无父母义。从当正治罪下二十四行三句更广说六义。当正治罪即父母义。诸天护持即天子义。
以灭恶法即魁脍义。魁脍名典军。遮制恶鬼。鬼畏典军不敢乱行也。修习善法即执乐义。应各为说即示因果义。诸天即分德义。还以六义消文。皆可寻。此中应明观义。自思之。问金光明是正论本。其意云何。天者即法性金也。法性作依止故言天护。分德者即光也。报身与法性冥。即是分德也。神力所加者即明也。又父母者即金也。法性为父母故。遮恶即光也。执乐即明也。以此为本故能正论尔。如半名人王半名为天。为世间正论。半名出世间正论。本末相关。即此意也
释善集品
此转轮王集众善法如海导师。善海无涯六度则摄。六度又广。二度略摄。谓檀与智。提如意殊舍四大地。满中珍宝以用布施。即集檀行也。合掌而立请宝冥尊者。宣扬显说是金光明。即集智行也。檀智既然。余法亦尔。从行得名故称善集品也。此六度不同是世界悉檀集善也。修于五度是为人集善也。修于智度是对治集善也。皆波罗蜜是第一义集善也。
从此四集得名故言善集品。此品是第二人王弘经。上明世间正见感动天地。此明出世正见感动贤圣。文为二。初对告地神。二以偈说。偈有六十四行半。分为二。初四行通明因地行檀。次六十行半别名善集施财施法。别为六。一六行半明事本。二十一行半明圣王请法。三十九行半明尊者宣扬。四十行半明轮王行施。五二行结会古今。六十行半引因果以证以劝。悉如文。就此品论金光明者。善集波罗蜜金也。集般若光也。集五度明也。就宝冥论者。在一窟中金也。面如满月光也。读诵如是经明也。就二人作者在窟中金也。许为王说光也。王提如意珠雨四天下珍宝明也
释鬼神品
鬼字训归。又云畏也。报多怖畏如阿修罗。又云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神者能也。大力者能移山填海。小力者能隐显变化。此品通列一切天龙江海日月诸神。上已天题品竟无容再出。虽通列诸道。而鬼神文多。从多故以之题品。此品是第三。一切天龙鬼神天灵地祇咸皆发誓溥遍弘宣以劝流通。
文为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中先举事别次圆供养。事别者。佛从慈悲中起受供养者盖应佛也。佛从如中起觉智智与如合者报佛也。一切法悉是诸佛行处者法佛也。作如此解者三佛历别。若修事之供养。供养亦别也。圆供养者劝听经。听经是法之供养。诸供养中最为第一。第一供养者供养一切佛。能说文字是应佛。能诠是报佛。所诠是法佛。能敬文字即敬三佛。亦是敬三世佛。
诸佛从此生。故供养文字即供养一切诸佛。又别时重闻更记之。长行举四愿欲而作一劝。若欲知佛行处。行处者即如如境法佛也。欲知者。知是如如智报佛也。能听此经。此经即文字。文字即应佛也。能听者随顺佛教即法供养。法供养即妙供养也。听经能生觉智。觉智生故即是佛受供养也。听经一事具诸愿欲。秪圆一事具别诸事也。偈有一百二行半。分为六。一从若欲供养下十一行颂上长行秪能听经即是举圆妙以劝修。二从随所至处下三行半举听经即能禳灾以劝修。
三从于说法处下六行举听经致灵瑞以劝修。四从威德相貌下五行半举秪听经有威力以劝修。五从大梵天王下四十九行半举听经能致天龙鬼神以劝修。六从于诸众生下二十七行举秪听经能令国土安乐以劝修。蛊道者。四天上遣神名弥栗头虔伽陀。汉言善品。主蛊毒也。
摩醯首罗余经翻为大自在。灌顶经翻为威灵帝。摩尼跋陀翻为威伏行。富那跋陀翻为集至成。金毗罗翻为威如王。宾头卢伽翻为立不动。车钵罗婆翻为忍得脱。昙摩跋罗翻为学帝王。摩竭婆罗翻为除曲心。绣利蜜多翻为有功勋。勒那翅奢翻为调和平。剑摩舍帝翻为伏众根。奢罗蜜帝翻为独处快。醯摩跋陀翻应舍主。萨多琦梨翻大力天。波利罗睺翻勇猛进。毗摩质多翻为高远。睒摩利子翻英雄德。波诃梨子翻威武盛。佉罗骞驮翻吼如雷。鸠罗擅提翻战无敌。脱因者脱业障也。脱果者脱报障也。度诸有者脱烦恼障也
释授记品
有四种授记。今是二种。授者与也。记者记成道事也。此中授三大士一万诸天当来成佛事。故言授记。亦名授莂。亦名授决。授劫国数量名为莂。审实不虚名为决。从佛所与名为授。从其所得名为受。此中从佛所与故言授记。此是流通中第四意。举昔行经之因。方成圆极之果。证弘护不虚以劝流通也。文为二。一与记。二疑记。与记为二。一与三大士记。二与十千天记。与三大士记又二。一同缘者集。二正与记。世界转名净幢者。应论四句。
此中是其一也。十千记又二。一闻经生解。二正与记。从尔时道场下是第二疑记。又二。一疑问二佛答。疑者夫移山填海非一日之功。菩提极果积行方克。忉利暂下无久听之劳。不闻往昔有难思之行。行浅记深。是故疑惑。如余菩萨者。六度菩萨引锥指地无非舍身命处。戒忍禅智满三僧祇。
若通教菩萨从假入空非止一世修行。从空入假动逾尘劫。若别教菩萨直行一行。动经无量阿僧祇劫。况复遍行众行。量不可数尚不获记。少时闻经而得斯决。时众咸疑。故树神发问也。佛答为二。一举现行。二举远缘。现行者。舍天宫乐故来听经。闻三大士获菩提记。我昔本誓与其法食。三事和合故与其记也。此意证成鬼神品初以妙供养供养三世诸佛。及欲得知诸佛行处。决定至心听此妙典。虽有此旨未见其人。今此十千即其人也。闻记当果果必有因。因金光明生殷重心起功德身。心无垢累起般若身。犹如虚空。起于法身一心中听三德圆成。复有无量功德。说不可尽。此不得记。记与谁乎。证听功德意在于此。以随相修指今现行。行随实相而修也。有妙善根指于远缘也。违缘实相而种善根也。从亦以过去下是举远缘答也。文为二。一略二广。此中少文是略。除病流水两品是广答也
释除病品
广答远缘。由医王救疾故言除病品。通取后流水品。文为五。一缘本。二远缘。三近缘。四结缘。五会缘。从佛告树神下明缘本。如文。从像法中下明远缘。远缘为六。一明父。二生子。三国人遇病。四其子请。五父为说。六知已遍治。子请为三。一见人过病。二思惟。三正问。问为四。初一偈问四大增损。二问饮食犯触。三问治病医方。四问病动时节。身火不灭者。食饱热病惭息。食消热复更生。故言身火不灭也。水过肺病者。
水多则损肺。即是痰病也。父医还答四问。初六行答四大增损。二一行半答饮食犯触。三二行答病动时节。四八行半答治病方。就六行中分二。初一行是佛叙父医欲答尔。次五行正答时节。时节有二。一俗法四时。谓春夏秋冬。冬为岁末春为岁始。而初言夏者。或可趣作此言。或可答问正是于夏。
三三而说者。一时三月。谓孟仲季。四时即十二月也。若依佛说法。一岁三时。谓冬春夏。夏为岁末冬为岁始。何故尔。为破诸弟子着常。为开安居迦提月。故没秋时尔。佛法三时亦是三三说也。若二二说足满六时者。依俗法四时。时本二月土寄四季各十八日。本之二月只是阴阳二月。一时唯有阴阳二月。合成六时。正月二月是木王时。四月五月是火王时。七月八月是金王时。十月十一月是水王时。腊月三月是阳土寄王。六月九月是阴土寄王。欲论本月亦二二说。若论土寄王亦二二说。故言足满六时也。若依佛法解二二说者。佛法有三时。时有四月。各有初分后分。后腊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此初分春时。从二月十六日至二月十五日。
此二月春后分。从四月十六至六月十五日。此二月是夏时初分。从六月十六至八月十五。此是夏后分。从八月十六至十月十五。此二月是冬时初分。从十月十六至腊月十五。此二月是冬后分。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也。又云。正月三月是阳月。二月四月是阴月。五月七月是阳月。六月八月是阴月。九月十一月是阳月。十月腊月是阴月。故言若二二说足满六时。
三三本摄依俗法者。正月是春分本月。摄后两月悉属春分。四月为夏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夏分。七月为秋本月。摄后两月悉属秋分。十月为冬本月。摄后两月悉属冬分。三三本摄也。又云。正月二月正是春时木于中王。土寄三月摄属春时。四月五月正是夏时火于中王。土寄六月摄属夏时。
七月八月正是秋时金于中王。土寄九月摄属秋时。十月十一月正是冬时水于中王。土寄腊月摄属冬时。土寄四季正时为本。各三月并摄于土。故言三三本摄主摄于客。客是土也。依佛法言三三本摄者。本时各三月。既废秋时。以秋之三月各配入三时。时则四月。论本则三。论摄则一。故言三三本摄也。问四时各有三月。此是四三本摄。何谓三三本摄。答三为一数。以三而数故言三三为本尔。随是时节消息者。时如上说。或四或三或二或摄等种种不同。随时以意消息斟酌去取。若依佛法。无秋时。而言秋时发病。此云何释。从八月半已还随俗名秋。而夏时摄。
第11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