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金光明经玄义>第3章
问旧云。此经从譬得名。云何矫异而依文耶。答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执譬复害于文。义有二途应须两存。故前云义推疏远依文亲近。若钝根人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下文云。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于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又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悲心。
钝人守指守株。宁知兔月。利人悬解不须株指(云云)。次观心释名者。何故须是。上来所说专是圣人圣宝非己智分。如鹦鹉学语。似客作数钱。不能开发自身宝藏。今欲论道前凡夫地之珍宝。即闻而修故明观心释也。净名曰。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释论云。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即此意也。问心有四阴。何以弃三观一。答夫天下万物唯人为贵。七尺形骸唯头为贵。
头有七孔目为贵。目虽贵不如灵智为贵。当知四阴心为贵。贵故所以观之。心贵故心即是金。夫萤火自照。灯烛珠火虽复照。他光不及远。星月之光与暗共住。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理。心智之光能发智照理。故心是光。若心痴暗体则憔悴。心有智光肤色充泽。故大品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净故色净。亦能充益受想行等。心即明也。又知心无心名为光。
知想无想知行无行名为明。又知四阴非四阴名为光。知色阴非色阴名为明。又知五阴非五阴名为光。知假人非假人名为明。又知正报非正报名为光。知依报非依报名为明。又知依正非依正名为光。知一切法无一切法名为明。得此意者。即观心金光明也。上约十种三法论金光明。今观心王即观苦道。观慧数即烦恼道。观诸数是业道。心王是金。慧数是光余数是明。如净名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者。若头等六分各各是身。此即多身。若别有一身则无是处。各各非身合时亦无。若头等六分求身叵得。现在不住故不可得。过去因灭亦不可得。未来未至亦不可得。如是横竖求身。毕竟不可得。即是无此无亦不可得。亦有亦无亦不可得。非有非无亦不可得。但有名字名之为身。如是名字不在内。非四阴中故。
不在外非色阴中故。不在中间非色心合故。亦不常自有非离色心故。当知名无召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假实既空名物安在。如此观身是观实相。实相即是金。实相观智即是光。缘身诸心心数。寂不行者。即是明也。观身是假名。假名既如此。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即为苦道观也。次观烦恼道者。烦恼与业皆是身因。今且取烦恼为身因而起观也。净名云。不坏身因而随一相者。应作四句分别。谁身因果俱坏。谁身因果俱不坏。谁坏果不坏因。谁坏因不坏果。云何是身果。父母所生头等六分是也。云何身是因。贪恚痴身口意业等是也。今且置三业。观贪恚痴等四果。以无常苦空观智破贪恚痴。子缚断名坏身因。不受后有名坏身果。凡俗之流。名衣好食长养五阴。纵心适性放逸贪恚痴。自恼恼他一身死坏。
复受一身因果相续无有边际。是名因果俱不坏。如犯王宪付旃陀罗。如怨对者自害其体身既烂坏。四阴亦尽。是为坏果。贪恚痴身因转更炽盛。弥纶生死无得脱期。是为第三句也。余三果亦以无常观智。断五下分因缚。五下分果身犹未尽。是名坏身因不坏身果。如此四句存坏不同。皆不随一相。随一相者。所谓修尘共观。观一念贪恚痴心。心为自起为对尘起。为根大乘起。为离根尘起。
皆无此义。非自非他非共非无因。亦非前念灭故起。非生非非生非灭非非灭。如是横竖求心叵得。心尚本无何所论坏。是名不坏身因。而随一相随一相者即是随金。随相智即是随光。诸数寂灭即是随明。既得不坏一句。而随一相了坏身因。亦随一相坏身果不坏身果。亦随一相皆亦如是(云云)。次观业道者。如净名云。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具足一切佛法矣。观举足时为是业举。为是业者举。为业业者共举。为离业业者举。若业举不关业者。业者举不关于业。各既无举合亦无举。合既无举离那得举。举足既无下足亦无。观行既然。住坐卧言语执作亦复如是。是为观业实相名为金。此观智名为光。诸威仪中心数悉寂名为明。
是为三道辩金光明。夫有心者即具法界法性金光明。能如此解了。但是名字金光明。常依此观。念念不休心心相续。即是观行金光明。若蒙笼如罗縠中视未得分明。闭目则见开眼则失。此是相似金光明。若了了分明闭目开目俱见者。是分证金光明。若妙觉果圆究竟明了。名究竟金光明也。次观心明三识。论金光明者。谛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观心识于三识。何者意识托缘发意。本无识缘何所发。又缘中为有识为无识。若有识缘即是识。何谓为缘。若无识那能发识。若意缘合发二俱无。故合不能发。离最不可。当知此识不在一处从众缘生。从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于此空中假作分别。是恶识是善识。是非恶非善识。种种推画强谓是非识。若定空不可作假识。若定假不可作空。
当知空非空假非假。非空非假双亡二边。正显中道。一念识中三观具足。识于三识。亦不得三识观。故净名云。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乃至不观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虽不得识不得识如不得识性。双照识识如识性宛然无滥。以照识性故是庵摩罗识。照识如故是阿梨耶识亦照亦灭故是阿陀那识。是名观心中三识金光明。六即位如上说。次观心明三佛性金光明者。观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是见三佛性。何者心从缘起。是故即空。强谓有心是故即假。不出法性是故即中。此释已显。更引经证之。净名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何谓攀缘。谓缘三界。证其假也。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此证即空。我及众生病。皆非真非有。此证即中。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此证观心即三佛性也。又般舟三昧经云。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见我心为佛心。不见佛心为我心。而见阿弥陀佛。
如琉璃中见像。如饥梦食如梦淫从事。如观骨光等喻。皆是证即空即假即中之文。读此经文宜须细意。若并作如读是即空也。示如许多心纷纭。是即假也。见阿弥陀是即中也。又我心如佛心如者。以有我佛如等分别之异。所以是即假。从不见我心为佛心去。是即空也。而见阿弥陀是即中也。又以梦食喻之。梦食不饱譬即空。梦食百味譬即假。皆不出法性譬即中。余譬类如此。又释云。我心佛心者是假名。假名分别我佛之异也。我心如佛心如凡圣俱空。不得我心不得佛心。岂有我心作佛心佛心作我心。亡假也。不得我心如不得佛心如。岂有我心如作佛心如。亡空也。是为双亡空假正显中道。而见阿弥陀者。双照二谛也。常见佛余者安不见耶。此又是证观心即空即假即中之文。观心即中是正因佛性。即空是了因佛性。即假是缘因佛性。是为观心三佛性。是金光明六即位如前说。复次佛者觉智也。性者理极也。能以觉智照其理。极境智相称合而言之。名为佛性。今观五阴称五阴实相。名正因佛性。观假名称假名实相。名了因佛性。观诸心数称心数实相。名缘因佛性。故经云佛性者。不即六法不离六法。此之谓也。观五阴实相故名金。观假名实相故名光。观心数实相故名明。六即位如前思得。此大好故附此后也。次观心三般若金光明者。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般若。
何者一念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一念心一切心者。从心生心杂杂沓沓。长风驶流不得为喻。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六道轮回十二钩锁。从闇入闇闇无边际。皆心之过也。故言一念心一切心。是则凡夫所迷没处。一切心一心者。若能知过生厌。皆自持出如小火烧大薪。置一小珠澄清巨海。能观心空。从心所生一切诸心无不即空。故言一切心一心。如此一心乃是二乘所迷没处。非究竟道双亡二边故。烦恼非一非一切。大经言。依智不依识。识但求乐。凡夫识妄求乐。二乘识求涅槃乐。是故双亡不可。依止智则求理。如是观者即是一心三智。即空是观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种智。即中是实相般若一切种智。
是三智一心中得。即空即假即中。无前无后不并不别。甚深微妙最可依止。是为观心三般若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观心三菩提。金光明者。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菩提心。何者一心一切心交横缭乱。如丝如沙如蚕如蛾。为苦为恼。若知即空真谛菩提心。度妄乱心数之众生。通四住之壅。是为即空发菩提心。即假发菩提心者。空虽免妄乱。经云空乱意众生而智乱。甚盲闇复是三无为坑。是大乘冤鸟未具佛法。不应灭受而取证也。
若真即假俗谛菩提心。度沈空心数之众生。通尘沙之壅。分别可不分别时宜。分别药病分别逗会。不住无为故言即假发菩提心。空是浮心对治。假是沉心对治。由病故有药。药存复成病。病去药止宜应两舍。非空非假双亡二边。即发中道第一义谛菩提心。度二边心数之众生。通无明之壅。以不住法住于中道故。言即中发菩提心。说时如三次第观即不然。一心中三菩提心。若观即中是缘金。发无上菩提心。若观即空是缘光。发清净菩提心。若观即假是缘明。发究竟菩提心。是为观心三菩提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观心三大乘金光明者。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三大乘。何者虽观一念心而实有四运。此心回转不已。所谓未念欲念念念已。从未念运至欲念。从欲念运至念。从念运至念已。复更起运。运运无穷不知休息。
如闭目在舟不觉其疾。观一运心即空即假即中。一一运心亦复如是。从心至心。无不即空即假即中。是则从三谛运至三谛。无不三谛时。是名以运。运运若随四。运运入生死若随三运运入涅槃。即空之观乘于随乘运到真谛。即假之观乘于得乘。运到俗谛。即中之观乘于理乘运到中谛。三乘即一乘。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观音普贤大人所乘故。故名大乘。
是为观心三大乘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观心三身金光明者。谛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身。何者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若心缘破戒事即地狱身。缘无惭愧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缘谄曲名闻即饿鬼身。缘疾妒诤竞即修罗身。缘五戒防五恶即人身。缘十善防十恶。缘禅定防散乱即天身。缘无常苦空空无相愿。即二乘身。缘慈悲六度即菩萨身。缘真如实相即佛身。登难坠易多缘诸恶身故。故知诸身皆由心造。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若观五受阴。洞达空无所有。从心所生一切诸身。皆空无所有。如翻大地草木倾尽。故言即空。若即空者永沈灰寂。尚不能于一空心能起一身。云何能得游戏五道。以现其身。不得应以佛身得度者为现佛身。应以三乘四众天龙八部种种身得度者。皆悉示现同其事业。为此失故。故言即假同六道身。如此观身坠在二边。非善观身。善观身者。大经云。
不得身八尺之形也。不得身相五胞形也。不得身因饮食将养也。不得身果酬五戒也。不得身聚阴入界也。不得身一假实成身。不得身二四大成身也。不得身此已一身也。不得身彼彼遗体也。不得身识念念无常也。不得身等身中空也。六道皆等有身也。不得身修依身能修法也。不得修者即行人也。亦不得身如身相如。乃至身修如修者如亦不得。身性身相性。乃至身修性修者性毕竟清净。为此义故故言即中。言即中者即是法身。即空者即是报身。即假者即是应身。是名观心三身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观心三涅槃金光明者。谛观心性本来寂灭。不染不净染故名生。净故名灭。生灭不能毁故常。不能染故净。
不能碍故我。不能受故乐。是为性净涅槃。若妄念心起。悉以正观观之。令此正观与法性相应。妄念不能染不能毁。不能碍不能受。常乐我净者。即是圆净涅槃。又以正观观诸心数心数法。不行心数法。不能毁不能染。不能碍不能受者。名方便净涅槃。是名观心三涅槃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观心三宝金光明者。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宝。何者不觉名法宝。觉名佛宝和名僧宝。三谛之理不觉故是法宝。三谛之智能觉故是佛宝。三谛三智相应和故是僧宝。
无谛智不发。无智谛不显。谛智不和。不能大用利益众生。三种皆可尊可重。是故俱称为宝。六即如前。复次中谛不觉名法宝。真谛不觉名佛宝。俗谛不觉名僧宝。知即中离二边名法宝。知即空名佛宝。知即假名僧宝。即中事理和名法宝。即空事理和名佛宝。即假事理和名僧宝。即中名为金。即空名为光。即假名为明。是为观心三宝金光明。六即如前。次观心三德金光明者。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空无积聚而名为藏。藏具足故名之为德。即假故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
假摄诸法亦名为藏。藏具足故名之为德。即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中摄一切法亦名为藏。藏具足故称之为德。虽言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了彼互生起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当知一不为少众不为多。非一非多不失一多。不可思议。不纵不横不并不别。诸佛以即中为体。故名法身。以即空为命故名般若。以即假为力故名解脱。一一皆常乐我净无有缺减。故称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