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金刚映>第7章

第7章

是故不应依声闻乘。如名为不了义。大乘之法即应依止。是名了义。故知大乘皆名了义也。又彼约渐悟者。彼深密经也。安国法师释云。由二乘人不能了此经名为不了。非谓此经于义不了也。五位修习者。即资粮加行见道究竟位也。无著论三科制等。应知其相。王舍鹫峰山者。据西域记云。是摩揭陀国正中十八先君王所都之处。出胜且吉祥茅草。谓之茅城。崇山四周以为外廓等云云。鹫止在城之正北十四五里接北山之阳也。山顶形如鹫鸟故为名。竹佛园者。即迦兰陀竹园。在城北门可一里余也。白鹭池者。多居此鸟故以为名。那伽室利者。此云龙志译也。又举四处摄十六会者。初之六会及第十五会。此七并在鹫峰山说。从第七会至第十四会。余十会此亦有七。并在给园说。第十会在他化天宫。第十六会即鹭池说也。经十八说有八部般若等者。十八论相传有两种八部。一此土深行八部即录中所列者。是二菩提留支金刚仙论所说八部。一十万偈部。二二万五千偈部。已上二部此方未有。三一万八千偈部。即大品是。四八千偈部。即小品是。五四千偈部。此方未有。
六二千五百偈部。即天王问般若。七六百偈部。即文殊问是。八三百偈部。即金刚般若也。真谛般若记中亦说八部。与上并同。然云第六部。此方未有。西明法师云。问曰。照三藏阗三藏皆云。彼方未闻八部之名。又慈恩三藏亦云。西方不限八部。是以录中不记也。键者键字(奇寒反也)字书云。键牡简钥牡也者。所以关司不可开也。扬雄方言云。关东谓之键。关西谓之钥也。通辨宗中分录为二。一判昔辨非。二由此说应已下述今正义。判昔中远述二师别也。一立性宗者。性者体也。即萨婆多宗立一切法皆有实体。即色心心所有不相应及无为。此五位法皆有实体也。破彼三科所有实性者。即前蕴界处是三科诸门也。彼宗蕴等。但是假相无其实性故。成实论中立五种假。一相待假。如长余等。二相续假。如色业等。三因成假。如从因生法等。四缘成假。如待缘成位即瓶盥等。
所以皆是假法无有实性。名破性宗也。非但性无相亦非有者。依胜义门性相俱遣改。仁王般若云。相非相皆遣法非法皆空。用心乘于群身之身滋涌。住于无住之住。是般若宗也。问。若般若宗名破相者。何故大品经及智论等立三种假。一法假。谓即所依五蕴等法。二受假。谓能依假依者。三名假。谓能诠教法既存假法。何名俱遣。答。据世谛门安立三假。据胜义门假立非有故皆破也。明一切法真实道理者。即有空二理变说也。然立四宗摄义非尽等者。四宗中前二是小乘。后二是大乘。已下是就小乘中。别指出三部计宗不同非前所摄。以明收宗不尽。又后小乘二十部计已下类。准诸部宗计既多明收不尽也。故慈恩法师总立二十二宗。
谓小乘有二十部。别大乘有二宗不同。即中宗边宗。清辨护法等也。又十八论。又别义类同边束二十部。总有六宗。恐繁不述。然应略判二十部名。如宗轮云。佛涅槃后。百有余年立圣时淹。如日久没。摩揭陀国俱苏摩城王号无忧。统摄赡部。感二一白盖。化洽人神。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彼即于此第三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三部。一一说部(此部所计如录所说)二说出世部(亦如录说)三鸡胤部(上十八有仙染鸡生子是此之族)次复大众部中后出一部。名多闻部(多弘深义稍以大乘成实论等从此出也)次复更出一部。名说假部(所计如录)第二百年满时。又分出三部。一制多山部(此云灵庙山也)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制多山西及北从此为名。此三皆部之所在)如是大众部四破戒五破(后根本四义根本五也)本末别说合成九部。一大众部。二一说部。三说出世部。四鸡胤。五多闻。六说假。七制多山。八西山住。九北山住部也。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谓因从居雪山从处为名也)复即于此第三百年。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上十人有仙染犊出子)
次复于此犊子部中流出四部。一法上部(有可上故以为名焉也)二贤胄部(谓部主是贤徒胄胄者苗也)三正量部(刊正无语)四密林山部(山有密林部主居之)次复于说一切有部后出一部。名作地部(部主曾化国已化行承出后舍出家从本为名也)次复于此化部流出一部名法藏。或云法密(慈恩云。是部主名福。先云是法名)次至三百年末。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饮光部(上十八有仙身光舍成一。是此云同也。或云此部主身光饮余光也)至第四百年。初从一切有部复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立名依经故。又执有种子堕在相续转至后世故名说转也)如是上座部。或七破或八破。本末别说成十一部。一说一切有部。
二雪山。三犊子。四法上。五贤胄。六正量。七密林山。八化地。九法藏。十饮光。十一经量也。又有法师立三宗义者。崇圣法师义也。彼以八门分别(一列名。二辨相。三立。四指教。五本末。六同异。七了不了。八问答)录中所判略要而述也。一法相宗者。后列名门也。谓深密等经。已下彼第四指教门也。乃至立一味之理等者。是彼第三建立门也。彼云。诸法实相本唯一味。如何圣教得有三别。答。诸法实相本唯一味。一味之理非言不显等。如录所引。即除彼第三门录文尽也。舣者正船向岸曰舣也。聊为质问等者。此已下录中出其七妨。以质难也。一圣言非量妨。二诸佛同凡妨。三宗不尽妨。四无久孤立妨。五教理互违妨。六违一中道妨。七制教违文妨。约寻录文其相皆显。不尔圣教应非定量者。是初妨也。总有三量。一比量。二现量。三圣言量。诸大乘经是真教量。今意云。若言诸佛下至凡夫言教无异。皆堕二边。则诸教何成定量也。表蕴等法等者。是唯识论第三文也。彼云。诸大乘经皆顺无我违数取趣。弃背流转趣向还灭。赞佛法僧毁诸外道。表蕴等法遮胜性等。乐大乘者。许能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曰(述曰)言表蕴等者。等处界也。即表诠门显三科为有也。遮胜性等者。遮外道所立冥性神我等为无。
即遮诠门也。表有定有遮无定无。依言生解诵凡成圣岂同凡说也。又诸凡夫等者。第二妨也。说空定空者。遍计所执也。说有亦尔者。依圆二性也。若以不称实故已下。第三妨也。又分三宗已下。第四妨也。又云。法相存依圆已下。第五妨也。于中先明义后出妨。乃至了不了者。明彼第六第七三义也。彼设第六门。皆约胜义门中。辨三宗不同也。法性或存破者。彼云。若就相空三性俱遣。释云。三性皆是如来藏假相故须遣也。若就性空二俱不遣。释云。三性皆以法为性。从本已来性自空寂故。无可遣故。起信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云了不了者。彼第七门云。三宗相对一一之有了不了义。且法相宗以三性门分别诸法名为了义。以余二门名为不了。余二宗义。准此应知。便令教理违相乖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