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金刚映>第1章

第1章

赞扬经注略启五门者。此疏宣演御注般若故之经。启者开也。略则简要之义也。五门生起次第可知。于中前四悬谈经义。第五正释经文。准疏中各开为二则为十门亦得。第一渐教兴由门。
先依论释者。疏中依两论明教意。虽各不同牒。是宣明此经之兴也。简要故尔然。准诸家疏牒有总别之意。总者即明如来出现一代说法之大意也。则如法花经。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谓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示佛知见故。佛知见故入佛知见道故等。准法花论自释之。开者无上义。
除一切智智无余事故。示者同义。悟者不知义。入者为令证得不退转地。示现与无量智业。故慈恩释云。一切智者佛也。又云。智者根本后得知也。此二是智用。此二智性即是真如。若用若性。合名为智。一切智人云智故。名一切智智。又一切智者根本智。重言智者后得智。举此二智摄于智性真如妙理。又一切智者。智用菩提。重言智者性涅槃。
今显此二悉皆无上。此即双开菩提涅槃名二无上。除此二种更无余事。胜过二法故名无上也。二示者别开涅槃也。以声闻辟支佛佛三乘法身法身平等平等者。佛性法身无差别故。此意说言三乘法身本来平等。众生无智不肯修证法身圆满。诸佛出世欲示众生此佛知见之性。三乘同有平等无二会同证满如来法身故名同义也。三悟者。别开菩提也。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知彼真实处故。不知真实处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欲令众生悟于究竟唯一乘。佛菩提智令修生长故云不知义也。四入者。上三总别虽显佛果菩提涅槃未知如何可能获证。今显能证之因故名为入也。总而言之。诸佛出世转于法轮。虽即大小征谓不同其本意也。皆欲普令一切众生悉当成佛故说法也。二别意中亦有通别。通者则明说诸部般若之意。
如解深密经说。谓欲令于生无自姓姓等中。如实了知相无自性性及胜义无自性性等。所以说般若。广如彼说。恐繁不录。无著菩萨释三问意等者。问曰。得六因缘者乃释善现问意。何以将明佛说意耶。答。如疏且一部宗旨已下。释通此意也。故知问意有六。依问而答佛意必同也。其六者何已下。并除论文。则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者。总结六因意也。别虽有六。总令佛种不断也。云何以此已下论自征释不断。所以则前五因。始从断疑至于欢喜利益有情令行增进。后一则令正教久住。行进则必证于果。教住则真理恒明。由此能令佛种不断。然随此论文。谓依位地。疏中自指下文故。此无劳繁述。
初佛法外人等者。准下配位地中疏有两释。此依前解意也。则十信已前未入三僧祇数名佛法外人也。以有疑或不生定信者。则所为二类人也。有疑或者。是未发心人令其断疑入十善位。则是第一为断疑故。而说此经。不生定信者。即是十善菩萨。意云既已断疑即必生信。然信未定故。此第二令生信者。
则令入十信位生决定信也。生定信已则名佛法内人入三劫数也。次二乃至未解进修者。则是为令入佛法者解进修故入甚深者令入六住已来不退转者令入七住已去故。此二种皆名进修。后一已进修者。未能证达者即地前人令入初地已去亲证法性生如来家住极喜地名证达也。故第五云为生欢喜故。此则虽有五因束为三位也。由教但为已下。释三位所以。寻之可知。若已证悟言教都亡者。问。若入初地名为证达。岂不藉教而言都亡耶。答。据增胜说。由在地前未证于理。必由信教方能入证。若入初地亲证真如。依理观证真如。依理观修非全渐教故。下疏释摄付中言多依地前以明摄付。初地已去亲证法性二利行强等故。有颂云。菩萨在法流。前后见诸佛。已去菩提近。无难易得故等。此中之意当知亦然。生智摄福对者。
入甚深是生智也。摄福者论云。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故是摄福也。其配位地至文当释者。即此卷末释三问中说也。佛所说法咸归二谛者。准此说意虽通诸教论。而但配说此经意。则是以通释别也。谓即于此都无所得者。即此前所说俗谛之中。离能所相不见差别。终于真性第一义理名无所得。是诸圣种性者。一切圣人。皆由证此真谛无相之理。而成于圣也。如有颂言等者。成唯识论引经颂也。初句明真谛。下三句明俗谛。
意云。要由证真方能了俗。诸行者则有为法也。非是不证真者。而能了俗如幻等也。证成上说二谛意也。略有六对者。则真俗二智有六对差名也。第一对证理之智真胜事之智俗。第二对知一切法真性故名一切智。知一切法差别相故名一切种智。则种类差别而知故。以种言而简别也。第三对从喻为名。如莲花开敷众见咸悦。喻后得说法令生喜也。如所有智者真如所有智也。
故对法论云。如所有者。三脱四谛十六行等也。尽所有者。谓后得智中遍缘诸境也。故对法论云。尽所有者。蕴处界等摄事尽故。次总料简者有其二意。一料简两论不同所以。二总对经文及论。以明说意多少不同。如疏可知。依教起行者。由说教故除疑生信等。即是起进修行也。依境生智者。境即二谛。由依二谛生真俗等六对之智。如上疏说。悟教理之深微者。令悟大乘教深理妙也。不同外道二乘等教。从我法二执分别所起不勉生死二乘教等。虽断我执法执。仍存住着涅槃阙利他行等皆不名深妙也。佛说般若波罗蜜等者。准无著论释意。即虽说无说离执。正者名非般若。故论云显法门第一义也。若准天亲论意说般若者。诸佛真实之惠也。即非般若者。即非二乘等所得般若也。已上两论释意。皆显教深之义也。
故为令悟教深而说此经。此教兴门一一义中。皆须结归。说经之意下皆准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者。善现惠眼得之既久当未曾闻。故知大乘教法深也。持说功德胜以无量身财布施等者。则受持四句为他演说所得功德。下经文中。以财及身各两重教量不如持说之福。初则福相法身中举一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四句之福。第二离外论散乱中举多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亦不如四句持说之福。第三远离懈怠住处中举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四句持说之福。第四离寂静味住举于一日中分为三分各舍恒河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