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无所简。名平等恩。二第一利益心。谓起慈心。恩与其乐。令得涅槃第一乐果。由唯与此。名不施恩。三常利益心。离众生相。不取度相。而常喜庆一切众生。由心无著。名善意恩。四不颠倒利益心。不见我人寿者等。相无心住相平等舍相。由无妄取。名真实恩。正是菩萨所应住处故。明四心而答住问。若依无著。此及诸住。皆显三义。而答三义。言三义者。一七义句。二八住处。三即五义。七义句者。文如前列。前六正所明宗。第七释经名字。此一义句题中已显。就前六中。初三别配经文。其义句相。已随文释。后三住处。通义诸住。皆有能治能证所依地故。就后三中。对治显行相为能治。不失显行相为能证。正是诸住所应住修降伏之法地。是此二法之别位。而无别体。不离此故。对治有二。一邪行。二共见正行。若生起心。我能如是行。如是行。是名为邪行。菩萨虽行。不生心故。若谓对治。此邪行故。虽行诸行。不作行相。此即名为邪行对治。虽名正行。仍犹二见。谓能如是不住行。不住行与见俱。名共见正行。为离此见。行不行相皆应不住。
即名共见正行对治。若有二见障无相心。虽行诸行。不称般若。故诸住处。皆应住修此对治道。而降伏之。不失是离增损二边。谓一切法皆归二谛。一者俗谛。因缘假有。二者真谛。无自性故空。如是二谛。其体不异。俗即真故。有而非有。真即俗故。空而不空。非有非空。是中道理。若执法有。是增益边。若执法无。是损减边。离此二边。是真般若。故诸住处。皆应住修降二边。心不失中道。次八处住者。有文有义。已如前列。前六别配经文。后二住处。通义广大。甚深通是诸住。住心修行降伏处故。度一切众生。修一切善法。离一切诸相。名广大行。虽行广大之行。不见能行之相。由证真空甚深理故。行亦甚深。名甚深行。后五义者。一依义。即诸住处所对治法。谓不住修降伏等障。依此所断方说能治。住心修行降伏行故。所治者名为依义。二说相。即一住处。能所断证。依义摄持。安立显现所有文义。名所说相。三摄持。即诸住处。欲愿住心。凡欲修行。初生欲愿。修行降伏。胜行方成。即摄后行以令生。持后行令不退。故说欲愿。亦为摄持。四安立。
即诸住处。第一义谛。内证真理。名非安立。今以言说。而施说故。故说真如。名为安立。五显现。即诸住处。所修无相相应。定惠现量。显了证真如故。名为显了。折伏散心。亦是此摄。如尔焰境。制令住故。即初依义。是所断障。第四安立。是所证理。摄持显现。是能治行。前之三问。但问能治。就胜问故。影略问故。须佛广答。具明三种。欲显断障证理修习。若有一时。必有余故。前七义句。及八住处。通显住修降伏之处。今则别显断修证法故。说五义而答三问。如是三义。既遍诸住。此亦三义而答三问。于中有二。初总标。后别显。此文初也。此中应言诸菩萨等应如是住降伏其心。举终括始。但言降伏。谓应如是住其心等。即五义中。初依义也。显示所治不降等故
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赞曰。次下别显准天亲论。显别四心。即分为四。所有已下。名广大心。我皆等者。名第一心。如是等者。名为常心。何以故下。不颠倒心。若依无著。显答三问。即分为三。初答住问。即前二心。次答修行。即前常心。后答降伏。即不颠倒心。初答住问。复分为二。初名愿所度之生。即广大心。后欲愿。令生所得之果。即第一心。初中复二。初标举。后差别。此初也。所言众生。有其三义。一众多念生。谓本一心。言无动念。而为无明所薰染故。
五意意识。众多妄念生。而生起故。名曰众生。即此依于起信意解。二众多缘生。谓因五蕴。及十二处十八行等。众多因缘。而生起故。名曰众生。此即依于智度论解。三众多类生。谓有四生三界五趣。多生类故。名曰众生。此即依于无著意解。由初种种妄念生故。即有蕴等众多缘生。遂受趣等众多生类。始终三义。名曰众生。今言一切遍举此等。复言之类。意简非情。谓外道等邪教邪思念说草木名为众生。而佛教等不同于彼。具前三义。有情识者。方是佛教众生之类
经。若卵生至非无想赞曰。次辨差别也。谓以三类。显生差别。卵生等者。受生别故。若有色等。依正别故。若有相等。境界别故。受生别者。卵等异故。五蕴初起。名之为生。依声方出。名为卵生。含藏而起。名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称化生。由内思业外声胎藏湿润四缘。而蕴生起。于四缘中。卵生具四。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唯一。谓内思业。藉缘多少。如是次第。以此四生。摄五趣者。如俱舍论颂此义云。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多少胜劣。如余处明。依止差别。即身异也。身通五蕴及四蕴成。若具五蕴。而成身者。名为有色。即欲界二十处。色界十七处。皆有形质故。
若唯四蕴而成身者。名为无色。则空处等。无色四天。厌色生彼。无形质故。虽有定果色。而无业果色。由此但名无色界耳。境界差别。即心异也。若有分别境界相者。名为有相。即欲界地。除睡闷位。下三静虑。第四静虑。除无想天。三无色全并无粗境。心相分明。故约有境。名为有想。若都无境。名为无想。即第四禅。无想一天。诸外道等。计为涅槃。修行无想定。生彼天中。于五百劫。全无心相。不缘境界。故名为无想。若虽有境。而不分明。则彼心想。亦复昧劣。
名非有想非无想也。谓有顶地以次。下地心心所法。而为所缘境。既微细心亦闇劣。不同于前诸有想地。心想分明。名非有想。亦不同前无想有情。全无心想。名非无想。谓此一天。虽无明想。而有闇想。是故双非。如是遍举三类生者。意显普摄众生界尽。并是欲愿所度之生。菩萨皆以大慈之心。而当济度。无所简故。名广大心
经。我皆度令入至灭度之赞曰。此欲愿令生所得之果。即第一心。如前所说。三类众生。为生死苦之所煎迫。菩萨发心希求思念。皆愿度脱。与第一乐。第一乐者。即是涅槃。寂静殊胜。名为第一。希愿彼故。名第一心。涅槃梵音。此云圆寂。圆谓圆满。具足三德故。寂谓寂静。异生死喧故。涅槃不同。有其四种。一自性清净。谓诸众生本静心体。此体即是诸法真如。
第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