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尔亦有传闻之失。答。佛为重说故。阿难请佛说已前经。然诸圣者。理无重语。佛粗举其端。则悉通一切。况闻授记菩萨所行。得觉法性自在三昧。诸佛法藏。尚能忆持。况已前经。而不通悟。虽二十年后。方侍佛闻经。称我闻者。理亦无违。若尔应言我见觉。答。推功归佛故。此所传教。属佛世尊。是诸如来。现觉而说。阿难因位。觉道未圆。若称知见。谓言自说。恐余不信。故但言闻。况乎此界。声为佛事。名等诠法。不依色香希证菩提。要闻深法。多闻薰习。为出世因故。但言闻不云见觉。更有问答。如余处明。言一时者。显所闻法善合时宜无非时失。时成就也。谓明说此一部经时。于一时间。在某处说。则显说此一部经时。余时复说无量经故。众生根熟。为感如来逗机。而应药病相应。随言得益。说者听者。时分无差。共相会遇。名一时矣。外道世典。无如是名能故。我佛教名一时也。前简说听余部经时。后简说听前后之时。显佛教胜。令生信也。
若尔诸法应非唯识。说一及时。心外法故。答。虽言一时。不离心识。谓此识心。随色分齐。妄相建立一之与时。若离色心。则不可得故。不应行蕴取摄。摄论说为世识数识所闻之法尚不离心。况一及时而别有也。若尔三世应皆是有。说一时者。对过未故。答。五蕴诸法。生已即灭。生则酬前灭而引后。所酬为过去。所引为未来。已灭未生。虽不可得。假对此二。说现在焉。如知往因。应观现果。知未来果。当观现在因。岂则一人有三身也。但是现在一念妄心。今说听者。随心分限。变作短长。事绪终讫。总名一时。如梦所见。谓有多生。觉后唯心。都无实竟。若尔何不同下经等。言四八时十二时等。答。显佛教胜简外道故。如诸外道。皆是凡愚所说。诸法悉是颠倒虚妄。说者听者。根缘不同。虽有教旨。不成药石。徒增恶业。虚长邪心。既无证悟。宁阶圣道。故彼教首。不言一时。
今言简邪。言一时矣。若言四八。何异邪经。不言四时十二时等。更有问答。非要不明。所言佛者。显说经主。是最胜尊。表经可信无非主失。主成就也。若不言佛。不知此经是谁所说。一切生疑。又智度论说。能说有五。一佛世尊。二圣弟子。三天龙等。四神仙等。五变化等。若不言佛。恐谓余说。今言佛说。表可崇信。佛者梵语。应言勃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三觉人。故名觉者。谓从烦恼。而得开觉。具一切智。永出生死。如从梦寤。故名自觉。断所知障。而得种智。说自觉法。令他开觉。如莲华开。故名觉他。诸障遍断。诸行遍修。诸境遍知。诸果遍证。出过众圣。故名觉满。初胜人觉贼异凡夫。次觉胜天鼓异声闻。后觉胜千日异菩萨。三者备矣。受佛名焉。然佛世尊。有其三身。今此经者。是何身说。若对地前。则化身说。如对地上。即应身说。若法报身。亦无说法。自受法乐。不说法故。佛不相为说法故。非诸菩萨所见身故。既三身者。其体不殊。是则三身。无说不说。诸经有言薄伽梵等。依梵本译。今言佛者。随方生善。亦有经说佛婆伽婆。
为简辟支及外道故。言在舍卫国祇树等者。是说经处。显说此经。必有其处。无非处失。处成就也。若不说处。未知此经何处而说。一切生疑。为令生信。故说其处。舍卫梵音。此云丰德。谓丰财宝女色。多闻解脱。四德故名丰德。亦名闻物。以多宝物。及以人物。诸方闻故。正云室罗筏。谬云舍婆提。是憍萨罗国之都城名。以是王都。而言国也。只谓只陀。此云战胜。即胜军王之太子也。太子生日。王破敌军。因而立名。谓之战胜。只陀有园。地周十里。在于城南。五六里余。花卉滋繁。泉池交影。于园囿中。特为殊胜。给孤独者。国之大臣。本名藉达多。此云善德。施仁而聪敏。积而能散。拯乏济贫。哀孤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焉。有七子男。六已婚娶。因为小儿。耽室遂至王舍大城。佛初成道。正在彼国。见佛闻法。果证预流。遂请世尊降临舍卫。如来既许。愿造僧坊。佛命鹙子随而瞻揆。唯有此处。堪造僧坊。遂诣太子。殷求货买。太子戏言。金遍乃卖。须达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太子感念。而告之曰。
若佛非是良田。宁使轻金贵土。我植善种。亦是其时。地任卿收。树当自施。须达得地。大建僧坊。崇饰已周。遥请佛降。大悲圣悬监。乘通而来。既至伽蓝。谓大众曰。林树只陀自施。园地须达买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君上臣下。世典格言。自今已后。应谓此地为只陀树。给孤独园。游化居心。目之为在。游化在城。居心在园。双举城园。显斯二义。二义虽异。俱名在焉。故名在舍卫国等。此举化佛所居。化土为对小根。令生信故。显佛慈悲。救重障故。理实亦有二身。实土净秽之方。无别质故。言与大等。举同闻众。显说此经必称根宜。无非众失。众成就也。若不列众。不知此经与谁同闻。一切生疑。为生信故。举同闻众。与者兼并共及之义。谓与阿难。问在一时。同一集会。同无漏心。同离诸恶。同无学见。同我空道。同断烦恼。具此七义。
故名为与。此同闻众。而言大者。众数多故。名称高故。皆罗汉故。离重障故。德难测故。王等敬故。向佛果故。破外道故。总诸释。有斯大义。比丘梵言。具含多义。一曰怖魔。初出家时。魔宫动故。二称乞士。乞食及法资身心故。三谓净戒。离身语意诸过恶故。四名净命。离五邪求恶活命故。五云破恶。能破见修薰烦恼故。言含五义。无以译之。但存梵语。显斯五义。由此五义。
故曰比丘。众者僧也。四人已上。理事二和。得僧名故。同戒见等。名曰理和。同布萨等名曰事和。以和合故。名之众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即优楼频迦摄。五百弟子伽耶迦摄。那提迦摄。各有二百五十门徒。舍利弗。目干连。共有二百五十弟子。此等五师外道。门徒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人。佛初成道。初会度之。常随如来。影响正法。故诸经律。多皆举也。理实亦有余比丘众。以此皆是净行出家故。五师门徒故。邪舍归正故。初会所度故。善来得戒故。得二解脱故人天所识故。具斯七义。故偏举之。俱者同时一处义。前以阿难。对彼名之为与。此以自同时处。名之为俱。故与前说。无重言失。故总说言千二百等。
第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