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常,則不藏是非美惡,故無所不容。
容乃公,
無容心焉,則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何私之有?
公乃王,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天下樂推而不厭。
王乃天,天乃道,
通天地人而位乎天地之中者,王也。一而大在上而無不覆者,天也。天地人莫不由之者,道也。盡人則同乎天,體天則同乎道。
道乃久,沒身不殆。
道者萬世無弊,庶物得之者昌,關百聖而不窮,蔽天地而不息,故沒身不殆。殆近凶,幾近吉,不殆則無妄作之凶,非知常者無與。
太上章第十七
太上,下知有之。
在宥天下,與一世而得淡泊焉。無欣欣之樂,而親譽不及。無悴悴之苦,而畏侮不至。莫之為而常自然,故下知有之而已。
其次,親之譽之。
澤加於民,法傳於世,天下愛之若父母,故親之。貴名起之如日月,故譽之。此帝王之治,親譽之進彰,而大同之道虧矣。《莊子》曰:舜有羶行,百姓悅之。詩於靈臺,所以言文王之民始附也。
其次,畏之侮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故畏之。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勸,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沮。諸侯有問鼎大小輕重如楚子者,陪臣有竊寶玉大弓如陽虎者,此衰世之俗,故侮之。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纏索,此至信也。商人作誓而民始畔,周人作會而民始疑,信不足故也。太上下知有之,則當而不知以為信,其次畏之侮之,則知詐頜滑機變之巧生,而有不信者矣。
猶兮其貴言。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則言豈可易哉?戒慎而弗敢輕也。故言而世為天下道行,言自為而天下化。
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帝王之功,聖人之餘事也。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而餘事足以成帝王之功。然謂我自然而已,曰帝力何有於我哉?此之謂太上之治。
大道廢章第十八
大道廢,有仁義。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仁以立人,義以立我,而去道也遠矣。韓愈不原聖人道德之意,乃以謂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老子之小仁義,其所見者小也,莊子所謂蔽蒙之民。
智慧出,有大偽。
民知力竭,則以偽繼之。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名生於不足故也。莊子曰: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餡其君,臣子之盛也。
絕聖棄智章第十九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道與之性,一而不雜,離道為德,是名聖智。聖智立,而天下始有喬詰卓摯之行,驚愚而明污,譽堯而非,桀,則聖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絕而棄之,與道同體,則各安其性命之情,其利博矣。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孝慈,天性也。整躉為仁,踶跂為義,而以仁義易其性矣。絕仁棄義則民將反其性而復其初,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其於孝慈也何有?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有欲利之心者,不顧其義,是皆穿寄之類也。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
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彌文,及其弊也,以文滅質,文有餘而質不足,天下舉失其素樸之真,而日淪於私欲之習。老氏當周之末世,方將松其弊而使之反本,故攘棄仁義,絕滅禮學,雖聖智亦在所擯。彼其心豈真以仁義聖智為不足以治天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環,救文者莫若質,故令有所屬,謂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也。
見素,
《語》曰:繪事後素,素未受色,見素則純粹而不雜。
抱樸,
經曰:樸散則為器,樸未嘗斷,抱樸則靜一而不變。莊子曰:同乎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少私寡欲。
自營為私,而養心莫善於寡欲。少私寡欲,則定乎內外之分,辨乎真偽之歸,德全而性復,聖智之名泯矣。
絕學無憂章第二十
絕學無憂。
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