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历史的真相>第27章李自成的悲剧

第27章李自成的悲剧

  李自成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因为至始至终他始终都没有一个比较明朗的远大目标,这种状况也未因后来形式的改变而改变,他始终都处于一种比较盲目的状态,因而始终未想到调整自己的方略。
  首先他起兵的目的并不明确,甚至仅仅因天灾人祸,实在走投无路的一种铤而走险是行为。只是为了个人能够活命,而绝非更远大的目标。所以,面临明军围剿一路奔逃,有如丧家之犬。
  后来,时局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因而他的大军才能结局节节胜利,可是面临军事路线上,他有犯了狭隘主义错误,意气用事,一心想早早进京。却没想到制定一个正确的军事路线,其实他更好的军事路线是先将明朝京师作为缓冲区,让明政府与满清对峙,他趁机巩固力量,待到实力足够强大后,才一举攻占北京。另一条军事路线是先联系好边关明军,攻占北京后争取他们的支持,让他们继续抵挡满清,至少不做满清的前导,调头打自己。可是,他却只是盲目进京,导致明朝遗存势力和满清共同夹击自己。
  进京后,也无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还是鼠目寸光,整日严刑拷打明朝官僚,使本已归附的明朝官僚大失所望,也使许多观望的官僚彻底死心,却不知利用他们的影响力大赦天下,巩固自己。更要命的是内部集团也立即陷于松懈状态,各个贪图享乐,麻痹了神经,轻视了面临的危险。甚至腐化堕落到连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吴三桂也全然不放在眼里。拷打他年迈的父亲。霸占他的爱妾陈圆圆,行为恶劣之极,让本已犹豫观望的吴三桂痛恨之极,死心塌地做了满清前导。从他们一败涂地的结局可以看出这种错误导致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了
  因此,始终处于盲目状态的李自成注定了悲剧命运与悲剧结局。
  张良的孤独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之一,实际上他的生命历程一直都是很凄凉,很孤独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张良祖辈数代在韩国出任要职,因而韩王的信任,直接导致了对韩室宗亲很深的感情。所以,秦始皇出游时,血气方刚的他会冒着生命危险雇了大力士将一个足以将秦始皇砸成一团乱泥的铁锤扔向秦始皇。
  如果说这还不足以看出他对韩室宗亲的感情,那么群雄并起时,他入了起义军行列,坚持要求项羽选出一位韩室宗亲封为韩王,并冒死率领自己招募的千余人的队伍孤军奋战,攻打先前属于韩国的城池,并占领几座城池。只是后来实在势力单薄,才因无力抵挡秦军反扑,而推出,被迫加入刘邦的队伍。
  以待时机成熟,再图大业,可是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这一天,因为他强烈建议立下的韩王被项羽杀掉了,这直接导致了他恢复韩国计划的流产。但他并未推出起义队伍,却未刘邦出谋划车多年,直到助成刘邦大业,才最终隐去。其实,这并不能视为他又死心塌地的重选新主子了,只是他复仇计划的延续,秦国灭掉了韩国,此仇不共戴天,所以秦国未灭,不会隐去;项羽杀掉他选出的韩王,让他恢复韩国计划破产,所以同样需要报仇。当时唯一有给他报仇机会的合适人选只有刘邦。所以。投靠刘邦更是一种无奈之举。
  可是,他在刘邦心中始终处于被怀疑的角色,因而封王时,刘邦竟说道,你可以选择任何一块地方,齐国也行。可是刘邦比谁都清楚,齐国他自己早给了韩信了,其用意不言之明,给你们弄点矛盾,让你们争斗着,一边掐去吧。用心何其阴险歹毒,这是对信任者做出的事吗?
  汉初是无丞相的,其实并非刘邦不想立丞相,他早看好萧何了,可是又怕张良不服,就一直晾着,直到张良怕人议论,先妥协,让他立萧何为丞相时,这事才算完。由此可见刘邦对他始终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的。还有一点就是刘邦临终前,吕后问他谁可用时,想到一堆人,却始终未想到张良。由此可见,他在刘邦心中始终是没有任何地位可言的。
  因而,复国无望,又受尽排挤、猜疑,天地之大,自己虽空怀一身绝技,却奈何身不逢时,知音难觅,张良注定了孤独的悲剧命运,他只能归隐,这是他的不然归宿。
  宋江的明智之处
  宋江招安被许多人认为是一种愚蠢行为,直接导致了梁山好汉的悲剧结局。
  实际上梁山好汉注定了悲剧结局,因为农民起义历来只有三个结局:灭了旧朝,取而代之;被朝廷灭掉;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接受招安。
  虽然李逵也曾说过我们打到京城,杀了那鸟皇帝,取而代之的话来,可是终究无法成为可能。虽然梁山好汉人才辈出,个个身怀绝技,并且多次挫败官兵围剿,可是真正灭了宋朝却并不见得有那么容易。这些人毕竟很少。真正与朝廷真刀真枪的大干,未必还能做个常胜将军。物资供应也并不充足,只能靠处处打家劫舍,是经不起消耗的。并且虽然自封为义军,可是又有多少影响力呢?或许也是个十分值得怀疑的问题。因为梁山好汉中有许多人先前都是干着杀人越货、偷鸡摸狗的勾当,名声自然不好,又怎能不让人产生忌惮呢?
  因此梁山好汉随时面临着被剿灭的危险,到时不但个个身首异处,还要留下不好的名声,只是最坏的结局。
  那么,为何不选择更好一点的结局,接受招安呢?
  虽然招安后,同样受尽排挤利用,打击陷害,弄得下场凄惨,但至少名声不再那么坏了,有了好的旗号,朝廷不得不走个形式,封个职位了。
  总而言之,梁山好汉无论如何都注定了悲剧命运,招安也好,不招安也罢。其实,宋江给梁山好汉选择的是一条比较明朗的道路,之所以未能改变悲剧结局,只是特殊环境和特殊时代中一种无法摆脱的宿命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