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梦断马奇诺>第27章是谁打败了法国

第27章是谁打败了法国

  人们会问:“是谁打败了法国?”那么,就让历史老人来作答吧!
  此战,法军死亡8.4万人,伤12万人,被俘154.7万人;英军损失6.8万人。德军死亡和失踪约4.5万人,受伤11.1万多人。德国在此战中取得的胜利证明,法英两国虽然拥有雄厚的军事和经济潜力,但无力抵抗德军的强大进攻。法国的迅速败降,是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从当时的军事力量对比来看,以法军为主力的盟军,无论在军队的数量上还是武器配备方面都比德军略占优势。但是,他们却输了,而且输得干干净净。
  法国战败的教训是深刻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军事上指导思想是错误的:可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盟军固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胜利的经验,依旧认为防御是胜利的前提和基本条件,迷恋于阵地防御战。由于法国在一战中依靠筑垒阵地打消耗战最后取胜,所以,法国军界领导人认为:阵地战在未来的战争中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法军元帅贝当曾说:“假设将全部国防线建筑堡垒,则敌人在陆地上即无法加以摧毁与超越。”法军总司令甘末林定了一条原则:健全的防御,“必须静待敌人的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战线前遏制住敌人”。
  【P261图】∧戴高乐将军(右)是法军中的主战派。
  在此思想指导下,法军制定了以防守为主的消耗战略,即筑垒固守,坐待敌人削弱并耗尽其物质技术资源之后,伺机转入进攻,取得胜利。为此,法国不惜巨资,花了9年时间,在法、德边境上修建了长达700多公里的马其诺防线,用以阻隔敌人。这不仅导致了法军的军事训练以防御为主,并将大量训练有素的兵力用于防守阵地,而且在法军中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只要有坚固的阵地存在,法国便可以万无一失了。
  这种思想导致了法军麻痹、轻敌,斗志消沉,组织涣散,军备松懈,在敌人的进攻面前缺乏机动灵活,无所作为。
  果然,当1940年5月10日德军展开进攻时,法军尚未进入战备状态,许多军官还在休假,其中包括许多高级将领。5月12日,当德军一个坦克师穿越阿登山区向前挺进时,法军最高统帅部还不相信这是真的;在一位坦克专家亲自乘飞机前往现场证实情况后,法军军官还嘲笑他没有见过坦克;当德军向法境长驱直入时,驻守马其诺防线的重兵集团躲在工事里不知所措,甚至当德军突破“魏刚防线”直取巴黎时,他们仍按兵不动,静候挨打,直到德军快速迂回到防线侧后对其形成夹击之势时,才仓皇迎敌,结果遭到围歼,马其诺防线也完好无损地落入敌手。可见,陶醉于一时的胜利,沉迷于消极防守战略,是使法军吃大亏的根本因素。
  其次,军事思想十分保守,无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给现代战争带来的新变化、新特点,忽略了坦克机械化部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法德双方都无法突破对方的防线,造成法德战场长期相持。所以,如何突破对方防线的问题开始为军事学家所重视。英国军事思想家富勒和利德哈特提出了坦克机械化步兵和飞机联合作战的原理。因而,利用坦克装甲部队快速作战以突破对方阵地,逐渐为欧洲一些国家所重视。
  德国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重视研究和探讨这一理论,希特勒上台后,更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他曾说:“坦克部队和空军不仅作为进攻手段,而且也作为防御手段,其技术之高是其他力量望尘莫及的。”因而,德国非常重视坦克机械化部队和空军的建设。而法国军事领导人则抱着一战胜利的经验不放,骄傲自满,只迷信过去,不研究现在,更不去考虑将来。法国人认识不到坦克军队的作用,只是单纯地致力于阵地构筑和步兵的建设。
  虽然法国的埃斯蒂安将军曾竭力鼓吹建立装甲师,戴高乐也曾大声疾呼:“绝不能坐视未来的敌人装备制胜的武器,而法国始终没有。”但他们的意见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法国军界领导人始终认为:“在战斗中,步兵是至高无上的。”而坦克是一种笨重的工具,只能作为步兵的辅助力量使用。这就使得法军在战场上缺乏机动和速度,缺乏突击力量而处处被动。
  可见,在军事理论方面,法军基本上没有跳出一战的圈子,而其对手德国却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为此,哈特说:“法军领导层的军事思想落后了20年。”从这方面讲,法国的失败早在交手前就注定了。
  中国有句古话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战争不仅仅是士兵在战斗中的对抗,也是军事统帅在智慧上的较量。如果说法军军事理论的落后使自己在战争中陷于被动的话,那么,法军统帅的无能、指挥失策则为德军入侵的成功,打开了方便之门。
  盟军缺乏强大的战略预备队,贻误战机,丧失了很好的反攻机会。他们无法进行有力的反击,以阻止突入的德军向纵深推进。法国的一位将军认为,这往往“使敌人能实施深远的突破,陷我军于宽大的合围并使我军数以万计的人被俘”。
  其三,法军过分依赖英法军事同盟,缺乏独立防务。
  为了制止德国的侵略,在法国的一再努力下,1939年3月,英法结成了军事同盟,但在同盟中,法国处于从属地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英国对同盟持消极态度,一直没有认真履行过盟国的义务。而法国却对这样一个同盟寄予过高的希望,甚至放弃了独立自主的原则,将法国的安危寄托于英国的支持与提供保证之上。连前法国总理达拉第也埋怨道:“法国将军总是把法国行动的可能性与盟国活动的可能性混为一谈。”结果在关键时刻,法国被抛弃,陷入被动、孤立的局面。最后,连英军司令戈特也不得不承认:“在法国急需英国援助的紧要关头,我们的远征军却撤出了战场。”
  其四,追根溯源,还是绥靖政策铸成大错,使得法国人自食其果。
  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法国一味躲避退让,甚至牺牲中小盟国的利益去安抚德国,以求自身的安全。甚至想坐山观虎斗,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法国的达拉第和英国的张伯伦,都是绥靖路线的著名人物,达拉第绥靖路线深深影响着法国的军队和战备。总司令甘末林,与达拉第的思想非常一致,都主张以防御为主,极力避战。雷诺对此持有异议,他说过“一个主张守势的将军,必将大遭失败”,但当他想撤换甘末林时,达拉第以辞职相威胁,最后,只好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