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出版文学> 书法离钩>第23章

第23章

撇法
背撇首圆蹲过,作背悬针法左出。向撇首侧蹲。右顾作向左,笔尾悬针左出,如手之前后撇物。如大天字,须直下笔而弯出之,左字须斜硬,右字须腕转也。彡(音彬。)上平中仰下偃,上横下纵,或反之。
唐太宗云:彡乃形影字右边,须背下撇之。
人王蒙云:趯之欲利,按之欲轻。立人如鸟在柱上。姜尧章云:一切偏旁,须令狭长,则右有馀地。不可太密太巧,唐人之病也。
重复唐太宗云:多字四撇,一缩,二少缩,三亦缩,四出锋。戋上磔衄锋,下磔出之。诀云:上缩锋作弩,下出锋作趯。

笃学
徐季海云:张伯英忙则为楷,谓匆匆不暇草书。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衣帛必书而后练,斯称草圣。
锺丞相入抱犊山十年,木石尽黑。
唐太宗军中马上把烛学兰亭不释手。
永禅师登楼不下四十年馀,有秃笔头十瓮,瓮皆数石,后瘗之,号笔冢,乃着能名。
怀素种蕉叶万株以供挥洒,号其居曰绿天庵。漆盘二方,两版皆穿。
郑虔闻慈恩寺贮柿叶数屋,往寄寓,岁久隶书殆遍。
东坡云:留意于物,往往成趣。昔人好草书,夜梦则见蛟蛇纠结,数年后或昼日皆若见之。
黄鲁直云:张古书于壁间,观之入神,乃可下笔。
赵子昂学书,十年不下楼。
巙子山平章,每日坐衙罢,写一千字方进膳。
俗云:字无百日工。以此观之,殆悠谬之谈也。
临书
笔势论云:始临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其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益加抽拔。如其生涩,笔下不滑,两行一度仍临。惟须笔滑,不可计其遍数。
唐太宗云:吾少时观阵,即知强弱。今临古人书,不学其形势,惟求其骨力。及得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吾之所写,皆先作意,是以果能成名。
张怀瓘云:为书之妙,不必应文按本,妙在应变无方,遇事从宜,决之度内者也。
虞安吉云:未得意者,一点一画,皆求象本,转自取拙耳。
姜尧章云:下笔尽仿古人则少神气,专务遒劲则俗病不除。
摹书
姜尧章云:摹书最易。唐太宗云:卧王蒙于纸上,坐徐偃于笔下,可以嗤萧子云。惟初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于成就。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运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其次双钩蜡本,须精意摹拓,乃不失位置之美耳。
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毫发失真,则精神顿异。
双钩之法,须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得肥瘦之本体。虽然,犹贵乎瘦。使工人刻之,又从而刮治之,则瘦亦肥矣。或云:双钩之时,必倒置之,则无容私意于其间。诚使下本明,上纸薄,倒钩何害。若下本晦,上纸厚,却须能书者为之,发其笔意可也。夫锋芒圭角,字之精神,大抵双钩多失之,此又须朱其背时稍致意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