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热妄行。脉洪大。身壮热。或吐血。或衄血。宜四生丸。(一目)吐血便血。妇人血崩血淋。及伤寒斑黄未已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黄汤。(九十九)骨蒸发热。日静夜剧。及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宜地骨皮散。(九十五)午后发热。盗汗不止者。宜当归大黄汤。(六十五)吐血衄血盈盆盈斗者。忌骤用苦寒及辛温之药。急用后方。服后熟睡。勿触其醒。则立可重生。一夜复元。宜独参汤。(八)胃中湿热。身黄溺赤。口疮牙床糜烂。吐血衄血。宜甘露饮。(八十七)感秋燥之气。咳嗽不已。宜泻白散。(八十六)感秋燥之气。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至咳嗽误以参木补之。致肺中之热。无处可宣。
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运化而出食不入。而肠中之垢。亦随气奔出。泻痢不休。宜以润肺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利。一剂俱止。此喻嘉言得意之法也。宜泻白散去粳米。如黄芩阿胶杏仁。
梦遗失精。及梦与鬼交。宜封髓丹。(七十四)午后发热。腰痛足酸。服六味丸不效者。宜大补阴丸。(二十三)气上逆。烦热呕吐。若惊悸不眠。宜温胆汤。
加真阿胶枣仁。(九十)气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诸痰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宜清燥救肺汤。(七十六)以上诸方。虽曰寒凉。却能培养生气。为痨门不可少之方。亦是权宜暂用。为痨门不可恃之方。
痨字从火。未有痨症而不发热者。世医以若寒为戒。谓滋阴一法。最为妥当。而不知此症多是阴盛为病。滋阴是益其病也。人皆曰。阴虚则火动。吾独曰。阴盛则火动。何以言之。
心肺在上。阳之位也。胸中之阳宣布。如日月一出。爝火无光。何有发热之病。唯下焦之阴气一盛。上干阳位。足太阴脾之湿气动而为水饮。干于手太阴肺。则咳嗽不已。足少阴肾之寒气动而为阴血。干于手少阴心。则吐血不休。虚痨以此二症为提纲。非阴盛所致而何。且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阴气上冲。阴霾密布。白昼亦如长夜。不独灯烛之火有光。
即腐草萤虫。俱能生光。岂非阴盛火动之一证乎。况人身中有龙雷之火。非诸经之火可比。
然必阴云四合。而龙雷方得遂其奔腾之势。而烈日当空。雷龙潜伏矣。以下诸方。皆退热之良法。学人须当细玩。
一仲景法。以小建中汤为主。方中桂枝生姜。宣胸中之阳。即所以除阴火也。后人识见不及古人。虑姜桂之热。只用温补之品。东垣云。参甘草。为泻火之良药。又云。甘温除大热。视古方虽低一格。犹有先民之矩。
宣肺阳。则天气清明。地气不能蒸湿而为云。而龙雷之火不作。为退热一大法。计八方。
保元汤。(七)补中益气汤。(五)当归补血汤。(六)四君子汤。(一)六君子汤。(二)五味异功散。(四)香砂六君子汤。(三)归脾汤。(二十一)以上八方。皆手足太阴之药补也。退热进食除痰止血极验。唯咳嗽一症。方由饮邪方中人参。其味甘苦属阴。其质柔润多液助湿非饮症所宜。故仲景于咳嗽症。去人参。加干姜五味。或再加细辛三味为主。寒热燥湿之药随宜加入。其法最妙。不可不知。如肺燥肺热。人参又为要药。
宣心阳。则离光普照。爝火无光。又为退热一大法。计十方。
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近效术附汤。(一百零六)人参养荣汤。(十二)圣愈汤。(十八)正元丹。(二十)二加龙骨汤。(三十二)黑锡丹。(三十)术附汤。(一百零五)附汤。
第8章